□记者 吴苗苗 李元华
隆冬时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孤山村的粉条加工厂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马铃薯经过加工制成淀粉,再通过传统手工艺,漏制成粉条。“粉条产业让我们村村民收入提高了一大截。”孤山村党支部书记孙金龙对记者说。
围场马铃薯营养含量高、口感好,富含糖类、矿物质、蛋白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围场马铃薯种植有3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孤山村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15人。村民除了种土豆和做一些土豆的粗加工外,没有其他收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为了摆脱贫困,孤山村立足实际,以绿色、有机、功能为方向,持续发展马铃薯种植和深加工产业,通过整合本村资源,吸收纯手工粉条制作精髓,辅助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手段,完成安全、规范、高质量的生产。
“制作手工粉条过程极其复杂,从打芡、和面、搅拌、漏制、成型,再捞出、冷却、挂杆、入库、冷冻、除冰、晾晒,大大小小需要十几道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粉条,晶莹剔透、口感爽滑、劲道耐煮不化汤。”不到20分钟,孙金龙已经煮好了一碗粉条,再加上简单的佐料和拌菜,就成为一道可口的美食。
经过几年的发展,孤山村手工粉条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每年可产粉条100多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最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全村70余名村民和部分困难群众就业增收,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脱贫户、农村妇女和一些年龄大很难外出打工的老手艺人。“员工每个月可以拿到4500元到7000元的工资,在农村,这样的收入能让他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人不出村,脱离贫困’。”
2018年,孙金龙被推选为孤山村党支部书记,“传承手工工艺,带领村民致富”一直是他的奋斗目标,孤山村村民一起努力,赋予传统粉条新活力,这让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我们的粉条不但好吃、好看,还有很好的寓意,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粉条非常柔顺也代表诸事顺利,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佳品。”
吃一碗孤山村的传统工艺手工粉条,让您回想起浓浓的乡情。
爱心人士或企业大量购买可与孤山村“两委”干部联系。
联系人:孤山村党支部书记孙金龙,联系电话:1523148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