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青 张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与此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并引发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绿色发展则是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绿色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如何客观评价我国绿色发展现状及时空演化趋势,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省域经济绿色发展现状
我国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逐年向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速基本维持在1%-2%,得益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积极应对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在2009—2011年和2016—2018年我国劳动、能源、水资源生产率增速相对较快,资本生产率也在2009—2011年下降较慢并在2016—2018年呈上升趋势;此外,在这两个阶段,仅辽宁在2009—2010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其他地区增速大多为5%-10%,促使我国整体G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9—2011年和2016—2018年发生两次加速上升,增速超过6%。
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南快北慢、东北缓慢”的空间格局。我国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重庆、山东、湖北;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为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吉林、广西、内蒙古、河北、云南。绿色发展较快的地区为贵州、重庆、湖北、安徽、北京、湖南、上海、四川、福建、云南;发展缓慢的地区为黑龙江、山西、天津、河北、吉林、新疆、辽宁、内蒙古、甘肃、海南。总体来看,北京、上海、福建、重庆、湖北五个省市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而黑龙江、新疆、甘肃、吉林、内蒙古、河北则是我国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地区。
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呈“N”型波动上升走势,即绿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凸显。我国绿色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差异,其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贡献;区域间差距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虽大,但呈现缩小趋势;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虽然相对较小,却呈现出不断增大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较大,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加速上升趋势。
省域经济绿色发展建议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导地方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唯GDP”论发展模式过于注重经济总量增长,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能源、资源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及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则是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到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问题,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兼顾了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考虑。建立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主动节约能源、资源的内在动力,促进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绿富同兴”。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矛盾,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发展绿色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传统落后产能,鼓励发展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高级化、合理化发展;二是加大绿色投资,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占绿色投资比重,把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换。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协调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效率,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突破地区行政壁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东北及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减少地区间往来的通勤时间,打破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和设施障碍,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绿色金融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流向绿色产业,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促使绿色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污染性投资,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及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加强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政策引领;规范绿色金融业务规则,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督管理,实现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