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小企业撑起大市场,小企业成就大事业。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过去一年,面对来自多方的挑战,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压而上。关键材料、电子元器件、动力电池……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一些企业崭露头角。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现状怎样?竞争力如何?记者进行了调研。
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过去一年,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回款难等挑战。压力是常态,承压而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做动力电池系统的,花更多功夫在筑牢芯片供应链上;做新型材料的,更加聚精会神抓好产品验证;深耕基础元器件的,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市场……记者走访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现,保持定力、稳健前行是普遍的选择。
正是凭借稳扎稳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与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出的抗击风险能力更强、发展韧性更足。
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结果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在“新”字上下功夫,不少企业努力练就“独门绝技”,加速迈开“云”步伐。
工信部统计显示,“小巨人”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约25%,平均研发强度超7%。
“上云潮”中,中小企业正加速驶入赛道。快手对部分地区受疫情、灾情影响的企业减免技术服务费,在浙江诸暨、广东揭阳等地针对产业集群特色提高直播流量;海尔“三翼鸟”平台汇集了2万余款生态组件,连接了1000多个家装公司……平台企业、链主企业降低数字门槛,带动中小企业上“云”的实践在很多行业展开。
过去一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批培育,研发活动更加频繁,两化融合发展迅速。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看来,这既有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也得益于当前技术进步特点赋予了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力更大可能性。“去规模化是数字经济带来的显著改变。挖掘个性化需求针对性供给,通过平台更低成本获取资源,都将使企业外延边际更广。”
于变局中稳健前行,在补链强链中锻造实力。有调查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22%的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虽然企业体量不大,但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也能干成大事业。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2022年,工信部将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再支持一批重点“专精特新”企业。
“越是面对复杂环境,中小企业越要坚持走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新颖化路线,努力在细分市场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