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承德

从“飞播林”到“创新工作室”

——隆化县林业局退休老党员董清芝投身家乡林农产业40载

□通讯员 王仰发 刘南杰 门杰

一个大大的牛皮纸文件袋里,一张泛黄的飞播规划图,一册崭新的工作室证书,一本记录着林业工作的笔记。这些东西,隆化县林业局66岁的退休老党员董清芝不管走到哪儿都会随身携带。

“30年前,我的任务是让白虎沟乡荒芜的山绿起来;现在,我的任务是种出既适合山上生长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来。只有这样,这座山才能一直绿下去。”董清芝抚摸着见证了飞播区发展的油松树,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1991年,一直从事林业相关工作的董清芝调任白虎沟乡政府担任乡长。由于土壤贫瘠、沟壑连绵、乱石纵横,乡亲们眼里的白虎沟乡,“只长草不长树,连一根像样的镐头把儿都找不到。”面对荒山秃岭的白虎沟乡,董清芝心里清楚,改变白虎沟的生态环境难度有多大,但他还是暗下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把山变绿,把水变清,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在董清芝的不懈努力下,在县市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白虎沟乡终于得到了当时“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支持。历时40天,17条飞播线,3万亩飞播面积的飞播工程正式在白虎沟实施。

飞机播种后,满心欢喜的董清芝又遇到了难题。高空播种,树种浮于土壤表面,栽种成活率低,急得他嘴上起满了火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结合之前的林业工作经验,董清芝终于想出了好办法:飞机播种,人工栽培。董清芝带领白虎沟乡的乡民,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地将树种踩入土壤,也将脱贫致富的梦想栽入白虎沟的土壤。

栽培后就是林区的管护,董清芝在飞播区盖起了简易的砖房,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看着每一颗树苗,连当时董清芝年幼的孩子都知道:“爸爸不是在单位工作,就是在飞播区看苗,反正就是不回家。”春秋季节种树补苗,夏天管护修路,冬天防火;忍受着风吹日晒雨淋,忍受着蚊虫叮咬和石尖刺伤;带领护林队的队员们啃着馒头,喝着凉水,天不亮就进山,晚上掌灯之后才返回……董清芝克服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如今的白虎沟飞播区早已是绿意盎然,3万多亩、15万立方米针阔混交林,涛声阵阵、沁人心脾。60多岁的董清芝在林间依然健步如飞,那是因为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寸土地。生态环境好了,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也接踵而至。目前飞播区的林下经济生机盎然,经济林转型、野生蘑菇采摘、林下牲畜养殖平均每年能为白虎沟乡民带来1000余万元产值,董清芝“兴林富民”的脱贫梦也得以实现。不过,其实董清芝想得更远,生态旅游、自驾采摘,进而实现林场改革的蓝图全部都在他脑中构建,只要能让白虎沟的山绿起来,白虎沟的村民富起来,董清芝说他就心甘情愿这样忙下去。

2020年12月,由承德市总工会、市科技局牵头,以董清芝作为带头人成立了“董清芝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工匠人才和有实际经验、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人员组建而成。作为一个服务农民的林农技术平台,成绩斐然:步古沟镇柳沟营村的“冀北一号”牧草试验区,牧草比玉米出草率高3倍以上。苔山镇山嘴村“美早一号”樱桃大棚3.5亩,引进大连技术栽植3500株,平均每斤樱桃市场价可达120元。由工作室牵头的“开泉打井队”每年为村民打农田灌溉井150余眼,结合“空气能”专业技术,使得村民将供水、供热一体化,真正让村民过上“自来水”“集体供热”的城市生活。用董清芝自己的话说:“作为一个老党员,我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儿,只要是能为村民谋福利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

董清芝四十年如一日投身农林绿化事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生态长城。

2022-01-04 ——隆化县林业局退休老党员董清芝投身家乡林农产业40载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9255.html 1 从“飞播林”到“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