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齐彦红 通讯员王聚芬 张圣楠)“盼了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村里修通像样的路,不光接送孩子上学方便,关键是俺还有了第一份工作,可真是想不到呢。”每天早晨,吃完早饭,收拾停当后,霍秀芹都要骑上电动车带着10岁的儿子出发,通过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去往2公里外的前柳峪村,先把孩子送到学校,紧接着来到学校旁边的加工车间,开始一天的忙碌,下午孩子放学后又一起回家。
45岁的霍秀芹是邢台市信都区龙泉寺乡后柳峪村村民,她的“梦想”得以实现得益于信都区探索实施的“多村联动、抱团聚力”的中心村发展模式。
后柳峪村地处偏远,全村163口人,其中常年在村居住的仅有80多人,多为老年人、儿童和留守妇女,老人就医、孩子上学都要到2公里外的前柳峪村,曾经1米宽的连村路,大家伙步行走了几十年,并且多为过河、临崖路段,遇到雨雪天气,更要处处小心。但是一个村子力量薄弱,再加上沟通不顺畅,这条路始终没能拓宽硬化。
“村庄规模小、居住人口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受到明显制约,信都区西部山区,像这样的村子不止一个。”信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卢风军介绍,为破解小村庄办大事难、矛盾调解难,信息闭塞、经济发展不易等问题,区委组织部探索突破地域、行政区划、党组织管理界限,以一个实力较强的村为“中心”,联结周围几个村小、人少的行政村,组建中心村党组织,为各村干部戴上“紧箍”,同时通过资源共享、要素聚集、产业融合等,共同破解难题、推动协同发展。
按照“多村联动、抱团聚力”的中心村发展模式,龙泉寺乡党委将后柳峪村与前柳峪、沟门村、梭儿峪、白石沟等4个周边村组建成一个“共同体”,前柳峪村确定为中心村,党总支书记由前柳峪村支部书记葛小军担任,其余4个村的村支部书记任总支委员,合力为5个村的699名群众提供服务、破解难题。
联建村党总支成立后,各村的行政区划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财务保持独立。村干部定期到各村进行走访问计问需,定期研讨交流并拓展思路,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各村建设和发展。葛小军说:“以前小村庄人才缺乏,工作不知道怎么干,更不懂如何发展,现在大家拧成一股绳,问题有人帮忙解决,发展有人协商,村庄发展好了,乡亲们也主动参与建设,大家伙的干劲更足了。”
针对后柳峪村百姓对出行道路的期盼,几个村的干部群众共同出人、出力,修通一条3米宽的连村道路,村民上学、就医不再担心路难行;针对山村百姓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大家合力找项目、建厂房、进设备,建起易操作、易量产、易营销的塑编吨包加工厂,5个村、60多名妇女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农村厕所改造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5个村进展顺利,过去的“等等看”变成了现在抢着干,生怕落后挨说。
“我们村只有十多户人家,过去受亲友情面等因素影响,本村干部不好事事出面也不好表态,一些纠纷积累多年,导致矛盾越来越深。”梭儿峪村支部书记葛富强介绍说,“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想办法,村里积累的矛盾纠纷迎刃而解。联建村其他干部出面,避开了人情和利益嫌疑,村民心里没疙瘩、愿意听,工作好干多了。”
目前,信都区相继成立40个中心村党组织,覆盖156个弱村、小村,初步实现了“破除壁垒、要素聚集、抱团发展”,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