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付有才 李曙光 司雪姣
阳原县依托党员“1+10”帮联机制,着力构建起以党建为核、自治为基、德治为魂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强化农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权、话语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阳原县依托党员“1+10”帮联机制,着力构建起以党建为核、自治为基、德治为魂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亮嗓子”
党支部喊出最高音
该县进一步强化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权、话语权,促使党支部成为凝聚党员群众合力,推动乡村事业振兴发展的核心力量。
政治引领挺在前。该县坚持通过讲习所、大喇叭、小板凳、公示栏、座谈会、明白纸、微信群“七位一体”方式,持续宣传党的好政策。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20多场次,受众5万多人。
组织领导走在前。该县鼓励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员骨干到各类组织、合作社任职,推荐党员担任村民代表。同时,对于条件成熟的,在产业链、群众组织上建支部;条件不成熟的,在经济组织内建立党小组,派驻党建指导员。目前,全县有146名党支部成员、240多名党员到各类组织、合作社担任职务。
把关定向放在前。该县规定,村级党支部每月至少召开1次村级组织联系会,召集本村各类经济实体、群众组织或产业链代表,传达精神,学习政策,研究本村重大事项,指导相关组织围绕全村发展规划制定本组织的发展路线,对违规、违法或者有损全村利益的,及时指出并要求其暂停后重新规划。
“定调子”
党支部明确总方向
在党支部引领下,该县为村干部制定服务为民公约,为党员制定服务承诺,为村民代表制定履职规范,并制定村规民约,通过明规立约,让各个层面的群众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突出自治的规范性。该县坚持以“四议两公开”为准则,重点抓好党务村务公开这一基础制度。全县301个村全部建立党务村务公开栏,坚持每月一更新,以群众监督倒逼自治更加规范。
突出德治的导向性。该县在明规立约时,既划出了必须履行义务的最底线,也划出了道德品质的高标线,进一步强化对错是非、价值观念。针对个别村民采取不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问题,该县在干部服务为民公约中增加了教育引导的内容,在村规民约中制定强化自立、自强的内容,并反复宣传,取得了实际效果。
突出法治的约束性。该县积极吸纳干部、党员、群众参与到定规立约的活动中,通过“大家都认可”或“大家都反对”的群众约束效应,实现约定效果最大化。
“吹号子”
党支部领走治理路
该县农村党支部以党员“1+10”帮联机制为抓手,通过定期开展评议、评比、评理等方式,推动具体工作开展。
自治靠评议。去年以来,该县农村党支部每季度召开1次党员群众评议大会,把党员带头服务包联帮扶群众情况、村干部守约及村民代表履职情况纳入评议内容,公开公示评议结果,在干部群众中反响很好,实现了党员干部带头服务、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成效结果共同评定的良好局面。
德治靠评比。该县农村党支部每年开展一次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让群众发现美、记录美、追求美,知美尽善,通过群众评比、入户挂牌、积分兑换奖品等形式,营造人人遵约守纪、邻里互帮互助文明新风。特别是在村庄清洁整治工作中,党员带头开展以清街道、清河道、清院落、清房前屋后、清茅厕灶台、评选最美庭院为主要内容的“五清一评”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清理垃圾4.4万立方米、畜禽粪污7521吨、乱堆乱放杂物9613处;已拆除残垣断壁13万余米,拆除破旧院落4728处、房屋18371间。
法治靠评理。该县农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威望高、文化素质高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参与,全县172个村组建村贤会,宣传政策,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利用“一张板凳、一颗诚心”,每周轮流到村进行一次现场调解,做到有事立处置,矛盾不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