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梅胜 卢婉凤 常虹
碧水蓝天满城绿,诗意栖居幸福城。
PM2.5浓度累计下降45.8%、年优良天数由145天增加到238天,10个国省考河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主城区黑臭水体和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双清零”、压减地下水超采8.63亿立方米……近年来,衡水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河湖连通 “源头活水”送到田间地头
水,是衡水市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城市文明的摇篮。独特的水文化赋予了衡水这座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特别的精神气质。衡水,亦是一座在管水、用水、治水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的城市。
引一渠清水,灌一方良田。
村落沟渠水绕,河流清澈见底,耳边水声潺潺,这是枣强县恩察镇杨黄洼村秋日里的一道怡人风景线。
“如今,村里的坑塘都蓄满水了。”眼看着汩汩河水顺着沟渠流向村子,杨黄洼村党支部书记黄兵开心地笑了,“河渠是今年6月份新修建的,通过河渠先把水引进村里的坑塘,等到需要的时候再用。从地下水到地表水,浇1亩地少说也得省几十块钱,而且还能省下地下水。”
实现干渠相通、河道成网、灌排畅通,既提高河渠存蓄水能力,又增加地表水灌溉面积。
黄兵几句话就给大家算了一笔明白账:“地下水浇地,差不多3小时能浇1亩,花费在60元至120元;引来地表水,1个小时就能浇1亩地,费用在10元左右。我们村2400多亩地,每亩地一年得浇4遍水,算算能省多少钱啊。”
“原来我们浇地都用深井水,一口井还得拿号排队等时间,到农忙时候浇不上地可着急了,现在用渠水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六七户同时浇地,可省心了。”杨黄洼村村民黄恒林认为,除了省钱,这些好处也是值得老百姓竖大拇指的。
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尝到了“甜头”。
“既省事省时还省钱省心,老百姓能不盼着吗?这件事办到大家的心坎里去了,当初一听说要挖沟开渠,家家户户都来帮忙。”黄兵笑着说。
近年来,枣强县全面统筹“水系连通、江水置换、管网提升、结构调整、计量智能、休耕雨养、中水回用、高效灌溉”等措施,着力改善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细落实。2018年至2020年,枣强县分别完成了针对肖臣渠、清凉江、西支流的三项扩挖连通工程,全长90.33公里,扩挖坑塘20座,共增加蓄水能力428.49万立方米,覆盖农田6.7万亩,实现地下水压采333.7万立方米。
据枣强县水利局项目负责人尹东哲介绍,今年,该县更是集中力量积极实施水系连通大会战,对“两河十渠”进行连通,疏浚长度164.34公里,新增蓄水量1530万立方米,总蓄水能力达到5100万立方米;新增地表水灌溉覆盖农田23万亩,总覆盖面积达到62万亩,节约农业灌溉成本约3200万元。
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而水系连通正是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事。近年来,衡水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节水型城市创建、河湖整治连通等工作,通过下大力实施“节、引、调、补、蓄、管”六大治理举措,地表水引蓄利用量居全省前列,完成地下水压采8.63亿立方米。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衡水市把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大做“兴水、蓄水、引水、供水、节水、治水”的“活水”文章,初步形成了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水源互引互济的水系格局。
如今的衡水,股股“清泉”进村入户,那是农田丰收、饮水保障的“动脉”;座座坑塘星罗棋布,那是集防洪、灌溉于一体的“金库”。这也正是全市开展水系连通和农田水利大会战的初衷。
生态补水
一城风景半城湖
衡水湖是衡水一张最靓丽的生态名片,是大自然赐予衡水的宝贵财富,是镶嵌在衡水大地的璀璨明珠。衡水市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衡水湖。目前,衡水湖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国家Ⅲ类标准。
保护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社会责任。近年来,衡水湖在加强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上,可谓下足了真功夫。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表示,在衡水湖保护与发展上,他们一直向前从未止步。2019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的意见》以来,衡水市针对衡水湖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以保持水质稳定为核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水体治理、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科研监测等项目。
持续加强衡水湖生态补水,2019年引水7682万立方米;2020年引水5126万立方米;2021年引水入湖量3386.6万立方米;与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开展增殖放流工作,2020年撒放鲢鳙鱼等165万尾、青虾苗8000万尾;2021年撒放鲢鳙鱼100万尾、青虾9642万尾、梭鱼100.5万尾;多措并举,科学施治,持续开展内源性污染治理,2020年以来,实施了清淤、沉水植物种植、生态浮岛建设、水生植物平衡收割等项目,完成清淤11.5万立方米,种植沉水植物8万平方米,建设生态浮岛6万平方米,收割芦苇、蒲草等1000亩。
《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衡水湖保护条例》《衡水湖垂钓管理若干规定》……衡水市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不断推动立法工作实现新发展,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保驾护航。
“鸟跟人一样,都喜欢舒适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候鸟途经衡水湖停歇或在此繁殖,反映出这里的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张余广说,2020年新记录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红胸黑雁和内陆罕见鸟类灰瓣蹼鹬3种鸟。截至目前,衡水湖累计监测记录到的鸟类由建区时的283种增加至现在的327种。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参与全国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到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灰鹤、豆雁等越冬候鸟,鸟类种群数量超5万只,创近年新高。
如今的衡水湖湖水清澈,鸟儿们掠水而过,并伴以清脆的鸣叫声,衡水湖风光如画卷般展开,许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我发现衡水湖景区一年比一年美,每次来玩儿,看到景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都特别自豪!坐船游衡水湖的体验更是棒极了,而且还能看到许多野生鸟类。”游客姜先生表示,每隔一段时间,几个好朋友就会相约来到衡水湖游玩,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散散步,看看沿途的景色,既愉悦心情又锻炼身体,打卡衡水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秋日的衡水湖,景色绮丽多姿、美艳动人,这里鸟语花香,风光旖旎。大美衡水湖,欢迎大家来打卡!
科学治污
守护最美蓝天底色
从重污染到衡水蓝,从PM2.5爆表到颜值爆表,衡水的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新鲜,蓝天,已经成为衡水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份亮丽的答卷背后,是衡水创新举措,科学治污、精准防治、铁腕出击,全力推动衡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结果。
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减排越来越受到重视。衡水市也通过不断收严监管标准,倒逼企业不断提升治污水平。
在线超标报警监测装备、侧围集气装置……走进衡水优捷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无论在厂房外还是在生产车间,环保设施装备随处可见。
“用上环保设备了,就不再停限产,能够多接订单多创造效益,工作环境改善了,也更容易留住人才,对于企业持续发展更有保障了。”衡水优捷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明博说起公司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很是自豪。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冀州区分局局长何永发表示,冀州区坚持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凝聚合力,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重型柴油车污染治理、臭氧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攻坚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衡水市创新科技手段,对涉水、涉气企业开展远程执法工作,不断完善科技手段,大力提升执法效能。截至目前,全市分表计电安装联网企业3283家,联网设备14471台。同时,强化在线监控数据超标(异常)数据核实查处,完成143条在线超标异常任务处置单的复核任务和11条严重超标报警任务核查工作,全市6家试点企业已全部完成联网。
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一项项措施犹如一笔一画,书写着衡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如今,放眼湖城大地,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一幅由生态文明建设勾勒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