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田建民教授: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田建民正在查阅图书。

□记者 李梦颖 宁朝伟

在静雅幽深的一间办公室,坐在书桌前的田建民,埋头几案,手不释卷。63岁的田建民是河北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老兵”。

1981年,田建民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再到后来成为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传道授业。

田建民在三尺讲台上诠释着当代“大先生”精神。

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文学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读书在当时是件奢侈的事情。但是田建民爱好读书,靠借阅同学、朋友的书,三、四年级时就阅读了大量红色经典。

虽然当时字都认不全,有些读起来也似懂非懂,但却培养了他对文学难以割舍的兴趣,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深深影响着他的成长。

考入大学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文系。追忆往昔,田建民感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家对知识的渴望,那种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拼搏奋发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学人成长的时代印痕与精神支柱!”

一卷在手,往往废寝忘食。随着学问的精进,他对做学问的见解愈加深入,但对于文学的热爱却始终不减当年。

“文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生存状态,一天不看书,就会全身难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田建民的世界,文学占据了绝大部分。

治学勤勉,著作等身

在田建民的家和办公室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他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日复一日潜心于鲁迅、钱钟书、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工作。

四十年来,田建民发表学术论文逾100篇,出版《鲁迅、钱钟书论稿》《诗兴智慧——钱钟书作品风格论》《张我军评传》等学术著作11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教程》《中国当代文学教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教材多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刚刚出版。当时正在读大学的田建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被其深深吸引。“原来书还能这样写?我很欣赏这本书背后的讽刺意义!”

当时的他对钱钟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又相继读了他的《谈艺录》《管锥编》等。大学毕业时的学位论文更是以《〈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讽刺艺术比较》为题进行写作。由此,他开启了对于钱钟书论著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

治文先治史,文史不分家。做文学研究,要把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搞清楚,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田建民一直强调的治学方法。

先贤的著作不仅是文献,也凝结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在研究鲁迅、钱钟书、张我军的过程中,他也会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与心灵共情。

“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社会担当意识贯穿于文章始终,思想启蒙作用在现代作家中无人能敌。”

“钱钟书是一个有正义感、带有传统知识色彩的文人学者,在众多作家中,自成一家。他的叙事是知识分子日常的叙事,充满着文人的智慧和情趣。”

谈及鲁迅和钱钟书,田建民总有说不完的话,对于两位文坛巨匠笔下的作品与相关的史料,如数家珍,更像是介绍两位“老友”。

对教师来说,课比天大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他30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桃李天下芬芳。

2019年,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2020年,他主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评为国家一流金课,带领的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2021年,他主讲的《革命文学与红色经典》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教学让田建民兴奋,眼里跃动着光芒。“每当我走上讲台,一切烦恼和不快都离我而去,我陶醉在与一颗颗年轻而有朝气的心,一个个激情飞扬的灵魂的沟通与交流中。”

田建民常说,教师,是最不能耍滑头的。做其他事情,不擅长的可以回避。但是老师面对众多学生,讲课涉及的领域一定是能读尽读,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让学生问住。

课比天大。从编写教案、课堂设计、课堂交流,每一个细节他都要认真准备。每一句话,每一组板书,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仔细琢磨。

课堂上的田建民,语速不疾不徐,举手投足间是岁月与学识渲染出的从容和儒雅。

“田老师的课总是能让人沉浸其中,经常下课铃响了我们都不知道……”

“田老师的课总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那些令人头疼的学术问题,经他旁征博引,我总能豁然开朗。”

因为长得和蔼可亲,同学们私底下都叫他“田爷爷”。但是讲台上的“田爷爷”却是判若两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都不放过。

田建民的视野与学识让学生佩服,虽已年过六旬,依然笔耕不辍,佳作频出,而他们明白,这背后是老师多年的学术积淀。

夜深了,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离开办公室,田建民行走在校园的路上,与星光并肩,成为学生们心向往之的一座高山。

2021-10-1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4480.html 1 田建民教授: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