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大乔、大棚与大联盟

□记者 郭甜肖 马宁

“过去种菜按亩管,现在要数叶子、算日子。”种了五六年西红柿,大乔见识了标准的厉害,“咱照着标准干,西红柿含糖量提升一倍,价格翻了番。”

棚外时有微风,棚内忙活的大乔满头大汗。

9月19日上午,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四季采摘园区,一处大棚内,大乔正猫着腰,抻着脖子,给棚内一大片绿油油的秧苗地锄草。

大乔名叫乔耀,是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在2020年“引进来”蔬果种植大户,这个占地1000亩的生态采摘园,采用的全是生物有机菌肥改良的土壤种植的水果、蔬菜。

“你看这土多疏松,浇水后易渗透,不板结。”大乔挖了挖土壤,特别专业地给记者科普道,“使用微生物菌肥可大幅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土壤污染,并增强蔬果的抗病与抗逆能力呢!”

“你咋知道这么多,像个‘农业专家’?”记者打趣道。

“多亏了联盟里农业专家的指点呢。”大乔笑着说道。

“什么联盟?什么农业专家?”记者继续追问。

“‘合作联盟’是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为破解园区产业发展难题而打造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目前共建立了科研,生产,农社服务,商业四大联盟。农业专家就是‘农社服务’联盟里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塔元庄乡村振兴示范园生产技术部经理周世杰一语道破。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模式,搭建一个平台,制定一批标准,让合作伙伴在平台上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迅速做大做强。”周世杰说,目前,园区已成立50个合作联盟,培养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引进科技类人才100名以上。数据最有说服力。乡村振兴示范园开园8个月来,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安排村民300多人就业。

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认为,这一模式可以集聚更多资源,既可以搭建园区与农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也可以贴身了解企业需求,跟踪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推动园区向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的方向加速发展。

遇到技术难题立刻能得到专家们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大乔尝到了“加盟”的甜头。“村集体领办公司,公司建产业园,统一建大棚,咱农民拎包入驻,技术、销路都不愁,挣的是稳当钱!”大乔说,“忙不过来的时候,园区还常带着其他‘盟员’义务帮忙!”

找到了致富的门道,大乔越干越带劲儿。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经是8个大棚成方连片。大棚内,西红柿、黄瓜长势正旺,一片生机勃勃。

“现在种大棚也比以前轻松了。手机上就能看到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穿行在满眼绿植之间,“种棚老把式”大乔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在农社服务联盟专家的指导下,他成了这里最年轻的种植“示范户”,其他种植户遇到问题,都习惯向他请教。他也来者不拒,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一一传授。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大乔信心满怀地说。番茄藤秧硕果累累。从凭经验到靠标准,像大乔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种植户进园区发展。

好吃的果子,也带来了“接二连三”的好事。

“每年蔬果成熟季节,热闹的采摘能持续一个月时间,采摘园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人。”大乔边走边说,“每到采摘季,一个采摘园外,汽车一停几公里长。”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拉长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大乔又有了新想法,“水果走高端路线,进行线上直播销售。”

“蔬果产业链上,商机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大乔说,“网上销售的蔬果,最高价一个20多块,这难道不是商机?”

2021-10-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4423.html 1 大乔、大棚与大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