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猛
优秀的大运河文化孕育产生了沧县武术、曲艺、书法等文化。近年来,沧县把大运河作为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以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为抓手,以建设“文化之城”为目标,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将大运河建设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中国大运河纵贯南北,奔腾千年,是流动的文化、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
大运河沧县段长36.6公里,流经5个乡镇。优秀的大运河文化孕育产生了沧县武术、曲艺、书法等文化,使沧县成为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金丝小枣之乡。
近年来,沧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照市委“一四五九”工作思路,把大运河作为沧县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以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为抓手,以建设“文化之城”为目标,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将大运河建设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规划:突出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沧县特色
谋而后动、思而后定,方能有力有序推进工作。沧县始终坚持高标准对接落实国家和省、市规划,把大运河沧县段文化带建设自觉放在“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总体功能布局、“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发展格局中推进,做到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始终坚持整体思维,立足沧县实际,着眼满足群众需求,注重凸显历史文化特色,以市场化思维统筹谋划大运河沿线产业、生态、文旅等功能,打造“一带、四区、多节点”文旅发展格局。始终坚持调高工作标尺,树牢精品意识,以沧州市园博会筹办为契机,对标大运河江苏段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大运河沧县段建设标准,建设大运河最美沧县段落。
保护:守护好大运河沧县段的“根”和“魂”
2019年以来,沧县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乘借全市举办旅发大会东风,大力修复运河生态系统,挖掘保护以“物”为基础的遗存承载文化、以“人”为基础的流淌伴生文化,把众多“无形”文化以“有形”的城市景观在运河两岸充分体现。
沧州铁狮子又名镇海吼,是沧州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稀世国宝。为守护“国宝”铁狮子傲然屹立、保护旧城文化遗存,2019年沧县决定把铁狮子打造成为沧州市历史名片和标志性景区,投资2.2亿元建铁狮园、铸铁狮魂、兴旧城文化,建成占地252亩的“沧州铁狮和旧城遗址公园”,铁狮子旧貌换新颜,再现当年神采威仪、气吞寰宇雄风。开园迎客后,成为广大游客欲览铁狮威颜的“网红打卡地”。
运河智慧捷地闸,文化长廊御碑苑。御碑苑是依托捷地水利枢纽和乾隆碑为主要背景的水工程与水文化相融合的水利人文景点。捷地减河,是南运河主要分洪河道之一,也是全运河段唯一汇入渤海的河段。2020年投资对捷地运河、减河进行生态改造提升,建成了占地641亩的捷地减河特色风貌区,修缮提升了捷地炮楼遗址,形成了集滨水休闲、红色教育、风味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2021年以明清北方传统园林为基调,对御碑苑水利风景区实施系统改造提升,形成“一场、两闸、三廊、四碑”的总体布局,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水利科技资源,全方位讲好“运河水工故事”。
天下有河不为奇,河下有河古来稀。南排河穿南运河倒虹吸工程,既是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个“河上河”的壮丽绝美景观。为更好保护这一标志性工程,2021年沧县推进倒虹吸滨河公园建设,主要建设主题广场景区、倒虹吸水文工程观赏区、读书赏荷区等八个功能区,形成通透感和休闲体验感俱佳的“水天一色”生态原景。
大运河沧县段沿线“河、滩、堤、林、田、草”蓝绿交织,保留着原生古河道形态。沧县实施运河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保护改善运河生态环境,优化运河周边生态空间,打造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开展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行动,狠抓水环境治理、两岸垃圾清理,河道“四乱”、河道违建全部拆除。开展大运河沿岸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堤顶路硬化39.5公里,全线贯通,种植景观树木7493株、护坡花草62万平方米,建成乾宁运河文化公园,形成“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大运河绿色长廊。改善通水通航条件,完成全流域疏浚清淤,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8年以来通过大运河累计补水1.06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大运河吸水、蓄水、排水、净水、释水能力。
传承:延续彰显大运河千年历史文脉
最好的传承就是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大运河沧县段时空跨度长,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成立沧县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以大运河文化为主轴,对运河沿线的文化文物等细致摸底、深入挖掘,广泛收集漕运文化、河工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正在编撰系统展现大运河文化的《行走运河看沧县》《沧河武韵》两部书籍。同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运河水工遗存文化、水工智慧,让历史和文化充分展现。
运河涌流向前,伴生留下的文化代代相传。沧县实施“十百千”文化骨干培育工程,构建了专职和业余人才“双结合”队伍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沧县是中国武术之乡,门类、拳械套路众多,共有八极、劈挂等20余个拳种,习练者7000余人。沧县始终注重武术文化传承,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10余万名学子习练传统武术,以武强身、以武培德、以武励志。沧县是中国书法之乡,有纪晓岚、朱佩兰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建有全国唯一的大运河碑廊,存有名家书作碑刻300余通。沧县大力促进书法艺术繁荣和发展,成立书法家协会,重点中、小学设立书法学会,创办《沧海书画》专刊。沧县是中国曲艺之乡,木板大鼓流传了几百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名录,在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得了最高奖“卢浮”金奖。多年来,沧县连续举办“古韵书场”木板大鼓艺术节,聘请老艺人对青少年免费培训传习,让文化传承伴随青年成长。
2019年沧县立足兴济镇人文历史底蕴,打造了汇集沧县“特色小吃”的兴济运河美食小镇,建成了乾宁运河文化公园和沧州市第一座乡镇级博物馆——沧县乾宁博物馆。2021年,依托兴济镇入选河北省乡村旅游样板村镇,借鉴天津古文化街模式,提升兴济美食小镇档次水平,打响了“舌尖留味、文化润心、生态怡人”品牌。
利用:打造沧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在古代,大运河是流金淌银的交通命脉。如今,成为沧县融入全市“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实施“一轴、双核、多区”联动发展战略,建设“五城”、实现“六个走在前列”的重要路径。
大运河绿水长流景致再现,带来发展文旅产业无限生机。沧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文旅高地。发展“文旅+农业”,以傅家圈1500亩桃园为重点,连年举办“大运河桃花节”,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种植果品观光旅游采摘园建设,努力建成一个集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为一体的休闲采摘果园;以大白洋桥有600多年历史、占地200亩的“御封香椿园”为重点,将香椿文化与休闲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连续举办大白洋桥香椿文化节,完善香椿深加工技术,推进香椿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文旅+教育”,围绕红色革命国防教育展示中心和农林学研基地,建成香海蝉林康养度假区,营造归园田居、拥抱自然的生态板块。发展“文旅+商贸”,按照“服装生产+工业旅游”模式,持续推进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建设,打造世界服饰时尚之都。
沧县围绕“运河古郡·魅力沧县”主题,以大运河为主轴串联县域景点,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点珠成线,打造“东览铁狮雄风、西访晓岚故里、南谒御碑佳苑、北品兴济美食”特色旅游线路,构建起全域旅游大格局。
大运河串起了历史的荣耀,承载着当今的辉煌,昭示着前景的光明。沧县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努力打造“美丽运河、魅力运河、多彩运河”。
(作者为中共沧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