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邢台

马场梨归来记

□记者 齐彦红 通讯员 张博

“今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每亩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1200多棵梨树每棵都是俺家的‘摇钱树’,结出的果子也是咱洛阳村百姓失而复得的‘宝贝疙瘩’。”初秋时节,信都区李村镇洛阳村马场梨种植户杨挪顺骄傲地说,“这果子远近有名。从7月份第一批果成熟到10月份最后一批果下树,预约购买的客户接连不断。”

杨挪顺虽说种梨树时间不算太长,但他记忆中的马场梨却满是故事。洛阳村位于大沙河老河道沿岸,经过成年累月的泥沙淤积,这里形成了连片的三色沙壤地,为优质梨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梨树种植历史超过500年。“这一带曾经是御马场,‘马场梨’一名由此得来。小时候周边地里齐刷刷种的全是梨树,成熟果子又脆又甜……”

令杨挪顺念念不忘的“舌尖记忆”,从20世纪80年代起却渐渐没落,一度销声匿迹。因为观念转变、技术跟不上,种梨树的人越来越少,村里最后的几棵梨树都被砍了当柴烧,上好的沙壤地有的种上传统作物“靠天收”,有的甚至撂荒。

为何不把马场梨这个“宝贝疙瘩”再请回来?把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重新捧起来?近年来,李村镇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发展路径,引导洛阳村群众挖掘盘活本土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近郊生态林果业。

经过几年发展,洛阳村马场梨种植基地已达1000余亩,发展秋月、玉露香、马场雪红等十几个梨树新品种,带动200余户农民增收。马场梨种植基地负责人李静介绍:“去年全村产梨100多万斤,今年产量预计翻倍,依然供不应求。”

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当地还通过邀请农林专家授课、开办科学种植公益讲堂为果农提供管理技术服务,提升果品品质。镇村党员干部主动当起“农小二”,在产品销售、宣传包装、仓储运输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同时还引导农户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宣传,搭上互联网销售快车……

“果枝修剪、病虫害防治、疏果套袋,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这样种出的果子品质好,还能卖上好价钱。”果农刘瑞杰经过几年学习已经成为果树管理的“好手”,他自豪地说,“俺的梨卖到了上海、深圳,平均一个梨能卖8块钱。”

如今,马场梨强势“归来”,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明星果”,洛阳村党支部书记李军生介绍,该村还依托近郊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鲜桃、大枣等特色果品种植,让更多农村群众捧上“绿饭碗”,过上“甜日子”。

2021-09-1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3585.html 1 马场梨归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