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

范冬冬:每天跑山看树才踏实

□记者 赵娇莹 马宁 宋宇星 张琳

“你看这里土层非常薄,土壤只有四五公分,下面全是石头。”秋高气爽,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驹子沟攻坚造林地块,范冬冬指着斜坡处留下的地质剖面,说起了他在塞罕坝工作这些年的经历。

“这块地当时是光秃秃的山坡,几乎没什么植被!”他的语气里有说不出的自豪,“为什么叫攻坚造林?就是因为难度大、土层薄、坡度陡,只能靠最原始的方法,人工背运或者骡子驮运把苗子种下来。你看现在樟子松都有3米多高了!”

范冬冬是石家庄人,2009年来到塞罕坝,全程参与了攻坚造林工程。后来,他在这里安了家,从最初的技术员到造林主管科员,到千层板分场的技术副场长,如今是造林主管副科长,负责全场的育苗和造林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眼前这片树林基本成型了,但后期包括防火、防病虫害这些管控工作,还得做到位。”对待塞罕坝的树,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拳拳爱子之心,呵护着这里的每一点绿意。

过去有一段时间他分管财务,但大家到办公室总是找不见他,范冬冬说着就嘿嘿一乐,“我就是坐不住办公室,天天都得跑跑山。”

“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没有睡懒觉的时间,每天不到山上林子里看看我心里不踏实。”范冬冬觉得,只有亲自看了林子的生长情况,说起话来才能胸有成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没有树绿不起来,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片绿。”

2017年,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我们是把荣誉当动力,自我加压。”范冬冬思考的问题也不断地深入,“这些年,外面都在学习塞罕坝,塞罕坝人该怎么做?”

作为技术人员,范冬冬认为,探索适合塞罕坝的可持续经营道路,必须要丰富树种,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林子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

这几年,他不断尝试,在和河北农大等合作院校沟通学习的同时,又请新疆的同行邮寄西伯利亚云杉树籽,并引进东北地区的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等树种,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哪怕失败一百次,有一次成功也值了!”范冬冬坚定地说,引进树种的事儿要继续做下去,探索不能止步。

塞罕坝的天气多变,刚走到一个山坡顶部,一阵急雨就落下了,范冬冬抬头看了看天,不慌不忙地说了句“没事儿,下不大”,就又一头扎进林子里,继续他的跑山了。

2021-08-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2434.html 1 范冬冬:每天跑山看树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