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自7月16日上线交易以来已近“满月”,整体来看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截至8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收盘价55.43元/吨,相对于碳市场上线时48元/吨的开盘价,累计涨幅15.47%。
不过,从成交量看,全国碳市场上线至今,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逐渐走低,部分交易日单日交易量仅2万吨。截至12日,市场累计成交量646.78万吨,累计成交额3.26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碳市场交易情况整体符合预期。“企业开户后不是立马需要交易,离履约截止日还早,企业需要交易数据来对后续市场价格走势做出判断,这也需要时间。”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一位企业人士解释说。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事业部总监孟兵站也表示,根据此前各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经验看,交易高峰往往出现在履约期到来前。预计随着年底履约期到来,全国碳市场或迎来一波交易高峰,价格也会有所上涨。
除履约期因素外,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碳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也是影响活跃度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指出,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限于控排企业,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暂时没有拿到碳交易市场的入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活跃度的提升。
谈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碳市场活力,董战峰建议,可以在碳市场政策手段上,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等碳金融发展政策创新。
在碳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董战峰认为,应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压力传导机制,合理确定企业排放成本,使碳排放成本内部化。
此外,地方试点碳市场也可以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有益补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地方试点碳市场仍需进一步与全国碳市场进行对接,形成统一的定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围绕地方减碳约束试点探索新的交易模式和方法,并逐步与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