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厕看似一件小事,却是关系民生、关系作风、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
农村改厕应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改厕模式,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我省逐步建立“省里补建设、中央补运维、市县筹一点、农民出一点、市场担一点”的筹资机制。
从“改面子”到“改里子” “方便”的事情真正方便
正值伏天,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教场李村村民李孟月家院子里的菜园,绿意盎然,看着清凉养眼。谁能想到,这里之前是他家用了20年的老旱厕呢!
2000年,教场李村200多户村民集体搬迁,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带院子的两层小楼。然而,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楼里的卫生间成了摆设,村民们只能在院子里盖上旱厕。
去年,当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村里的污水管道进行改造,让楼里的卫生间连上了“厕所革命”配备给旱厕的三格式化粪池;同时启动污水处置设施的建设。闲置了20年的卫生间,终于能用了!李孟月把旱厕扒了,还掘地三米换土,今年开春种起菜来。
地上挖个坑、上盖两块板,臭气熏天,蚊虫滋生……这是过去很多农村地区旱厕的真实情况。民生“小事”,但办起来难度不小。近年来,这件关于“方便”的事情,在很多地方真正方便起来了。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洪市镇余田村村民李桂芝家的新厕所去年10月建成并开始使用,“三格式”的化粪池即使在夏天也很少闻到异味。“刚开始听说要改厕还嫌麻烦,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李桂芝说,附近几户邻居也跟着“通了思想”,把原来敞口的老式化粪池改掉,由政府补贴资金,自己只需投工投劳。
如今,农村厕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在湖南衡阳市珠晖区等地,“三格式”化粪池旁边种植了水生植物,形成小型人工湿地,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有的还以村组为单位建立了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
三分建、七分管。一家一户分散式厕所的管护是“老大难”问题。宁夏多个县市区探索一体化建设和运营维护,建立“互联网+智慧运维”服务平台,农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打电话等就能预约粪污清理、设备维修等服务。
在云南省安宁市草铺街道办事处,柳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周恩华说,村里除了改造了210座旱厕外,还新建了2座公厕、修缮了2座公厕,每座公厕都安排一名管护员。“虽然目前管理效果比较好,但后续化粪池清理等工作依然需要重视,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以便能及时清理,并尽快开展雨污分流项目。”他对记者说。
农村改厕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
近日,在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提出,要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要坚持改厕与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同步推进,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宜方式和技术,试验成熟后再推广,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转变工作作风,抓好问题摸排整改。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各地在推进农村改厕过程中,要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改厕模式,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有关部门和地区将持续开展干旱、寒冷地区适用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
从“小工程”到“大事业”
河北创新机制破难题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段顺口溜真实描绘出过去在农村旱厕如厕的窘境。和全国很多省份一样,过去三年里,我省集中力量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战、攻坚战,经历了一场“厕所革命”,沿用多年的旱厕被送进了历史。我省在全面消除“连茅圈”基础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7年的35.3%提高到2020年的72.2%,三年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用上了卫生厕所,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石家庄市新乐市,一种厕所智能管护平台,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厕所都接入智能管护平台,厕所化粪池满了,扫二维码或拨打电话,就有专人来处理。
为保障农村厕所“建好、用好、管好”,新乐市招标第三方管护服务公司,设立了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健全和完善了农村厕所后期服务管护体制机制。
在新乐市河北旭力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大屏上,信息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工作。工作人员介绍,将厕所粪污、畜禽粪污和秸秆、瓜秧等农业废弃物放入发酵罐发酵,无害化处理时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分离后,固体用来制作有机肥,液体制作液态肥。用了无害化处理技术,新乐市每年产生约35万吨农村厕所粪污可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打通了农村厕所革命的“最后一公里”。
在晋州市桃园镇韩庄村,新建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和肥料生产全封闭运行。“以厕所粪污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生化处理后,变为无害的有机水肥和粪肥用于农业生产。”晋州市改厕专班主任樊建涛说,“厕所粪污和畜禽粪污合并处理,解决了厕所粪污肥力不足的难题。”
近年来,立足全省地理环境复杂、群众生活习惯多样的现实,我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改厕工作的时度效,不搞“一刀切”和“大跃进”。“自下而上”确定任务,实事求是选择模式,引导农民主动参与。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人”“钱”难题。省、市、县均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改厕专班,实行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一笔专项经费,上下衔接配合,部门统筹协作。同时,整合科研院所力量,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难点攻关,提供技术支撑。省财政每年安排19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优先保障农村改厕,省级按每座500元标准补助,重点用于新建、改造和维修;中央资金重点用于后期粪污治理和长效管护。逐步建立“省里补建设、中央补运维、市县筹一点、农民出一点、市场担一点”的筹资机制。
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常态长效。严把三个“关口”。改前,把好产品和施工队伍准入关,选择质量合格的厕具、技术过硬的队伍;改中,把好施工监理和群众监督关,对关键环节特别是地下工程进行全程监督;改后,把好竣工验收关,兜住底、收好口,不留遗留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厕所维修、粪污清运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三项机制”,设立维修服务和举报电话,做到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利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督促建,狠抓整改落实。实施精准监督,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平台数据定期督办,正常实施项目“绿色通过”,当月不达标项目“黄色提示”,连续不达标项目“橙色督办”,严重滞后项目“红色约谈”。严格评价考核,聘请第三方对农村改厕项目进行评价,将改厕工作纳入省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考核和乡村振兴综合考核,每年对综合排名前30和后30的县(市、区)进行通报。开展拉网式排查,针对摸排出的问题,及时归纳整理、找准症结、分类处置。
从“小改变”到“大文明”
好事需要办好、实事需要办实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有人说,中国的城乡差距,有时就在于一个厕所。前些年,城镇孩子不愿去农村,城里媳妇不愿回乡,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方便”的事情不方便。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厕所革命继续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在农村改厕过程中,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贪大求快;有的地方改不改、怎么改没有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有的地方没有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谋划,甚至简单把发厕具当作改户厕;有的地方只建不管、重建轻管,采购产品缺乏标准、施工缺乏培训、验收缺少农民评价……农村厕所革命绝非一时之功。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改厕需要摸清底数,分区分类科学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同时,各地要建立健全问题反映和督促整改机制。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改厕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定期组织第三方对标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抽查,结果将进行通报。改厕看似一件小事,却是关系民生、关系作风、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