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雄安新区

智慧打造“生命之舟”

——雄安宣武医院(一期)工程施工见闻

图为雄安宣武医院(一期)主体结构封顶现场。记者 孙文宾 摄

□记者 孙文宾 霍少轩

本报讯(记者孙文宾 霍少轩)近日,随着塔吊将最后一桶混凝土运送到楼顶并完成浇筑,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医院项目正式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是雄安宣武医院(一期)工程,是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交钥匙工程中体量最大的工程。该院未来将是雄安新区第一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2017年8月17日,北京市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在雄安新区启动“三校一院”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支持首都教育、卫生优质资源落地雄安新区。

雄安宣武医院(一期)项目是由北京宣武医院主导建设,北京建工负责施工。项目占地面积13.17公顷,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包括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科研楼等,建成后将成为拥有床位600张的独立运行三级甲等医院,肩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多重使命,为雄安新区及周边居民提供高水准、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并辐射周边地区。

让雄安宣武医院这座“生命之舟”的美好蓝图成为现实,对于建设者们来说是一场“大考”。医疗建筑素来都是功能分区复杂、内部结构多变,以高标准设计的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医院项目更是如此。

该项目经理赵育华介绍,雄安宣武医院(一期)项目的顶板厚度是民用住宅楼的3到5倍,在地下还有地下结构长度超过260米的超长结构。作为医疗建筑,为了确保最优的医疗设施布局、功能分布和就医动线安排,项目的每个楼层结构都有不同的空间设计方案、不同的功能要求。主要用于内部空间分割的钢混凝土柱多达447根,主体结构钢骨柱有10余种不同的形式。

在该项目建设中,北京建工引入基于BIM模型的4D、5D建设施工技术和基于数字平台的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的数据汇总和物联网系统,建造起“虚拟医院”,并打造出一整套可以完整、立体、统一指导施工流程操作的“指挥系统”。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才能真正体验到“智慧工地”的模样。这里的所有焊工、塔吊司机等特殊工种人员的信息已录入智慧建造系统,二维码扫一扫,任何一名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一目了然。项目控制室装置有2023倍变焦的高清摄像头。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宇介绍,这是项目内部的“天眼”。毫不夸张地说,它们甚至可以聚焦到500米开外脚手架上工人身上的安全带搭扣上,实现“以天文标准掌控施工现场所有细节”,为项目施工中的管理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项目施工现场,施工机械不仅有“眼”,还有“嘴”。每个清早上工时段,在指挥平台指挥下,通过塔吊安装的智慧监控系统,塔吊就能自动给管理人员“发送”一份前一天运转情况的日志报告。通过智慧物料泵的应用,进入现场的建筑材料从过磅称重、种类标注到单据表格打印,传统施工现场全程需要专人值守的材料入场验收工作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材料可追溯和流程标准化。巡查现场时,管理人员只需在一个施工部位用手机扫描构件二维码,就可以直接调出包括该部位的3D模型、BIM信息、建造标准、材料来源以及与周边关联专业施工的相互关系。“指尖上的施工管理”正在这个工地成为现实。

到目前,北京建工在该项目施工中,共创新研发出智慧工地管理成果4项,获评河北省创建智慧工地示范工程(三星级)。

据悉,该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后将进入二次结构施工的全新阶段,预计11月中旬完成外檐亮相,12月前完成幕墙封闭以及二次结构砌筑。“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要快一点,再快一点。”赵育华说,“工程早一天建成,新区的群众就能早一天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2021-08-10 ——雄安宣武医院(一期)工程施工见闻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1397.html 1 智慧打造“生命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