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王东岭 李秋实)“县里宣讲队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讲得生动、讲得清楚、讲得透彻,方式新颖接地气。咱要记得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感党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咱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下伙房乡万泉沟村党支部书记何金泽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围场不断提升宣讲影响力,增强宣讲吸引力,打造“乌兰牧骑”式宣讲队,通过一场场热气腾腾的宣讲,一个个红色资源实境教学,一桩桩解民忧聚人心的实事,形成真学真用、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生动局面。
高质高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出新出彩。该县组织县级领导、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基层党员代表组成宣讲队伍,将每周的周三确定为乡村振兴走访日和党史宣讲日。从党员志愿者、“五老”群体、退役军人、社区宣传骨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中精选出威望高、善表达的群众身边人551人作为宣讲队党史专题宣讲员,组建“老黄牛”、“蒲公英”、木兰基层宣讲团等各类队伍,通过集中备课、分别试讲的方式,走进村民家中、企业生产车间,通过“乡音”传递党的声音。组建63支“乌兰牧骑”式宣讲服务队和349支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街道胡同、农家庭院、广场公园等生产生活现场,扩大宣讲覆盖面。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精品宣讲路线。通过挖掘、梳理、整合围场本土红色资源,定制特色精品宣讲课程,开发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和体验教学内容。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精心打造以塞罕坝展览馆为主、三义号红色文创产品主题体验馆等场所为辅的红色主题教育线路1条,“红色主题”剪纸巡回宣传车1辆,红色文化创意体验馆1处。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充分发挥“乌兰牧骑”式宣讲队灵活性,坚持用“百姓视角”来“翻译”理论,用“百姓语言”“解释”时政,用“百姓故事”弘扬典型,让每场党史宣讲都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级各类宣讲3430场,受众达30万人次。结合塞罕坝精神,认真谋划新时代“以红带绿”党性教育课程。按照“小切口、发准力、效果好”的标准,组织宣讲队成员到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地开展“泥土味”宣讲,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转化为谋事干事成事的实际行动。各宣讲员结合自身特长,拓展思路,把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快板书、三句半、顺口溜等载体融入百姓故事、歌舞戏曲、互动游戏、网络展播等活动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具地方特色、充满乡音乡情的文艺演出,把党史宣讲内容转化成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让群众重温党的历史。开展 “网络课堂”微宣讲。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充分发挥县融媒体中心、“围场宣传”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围场电视台、电台开设“党史上的今天”“学党史 唱红歌”“党史故事展播”“红色书场”等专栏,在“冀云·围场”App开设专栏,设立“党史进课堂”“党史百年我来颂”“英雄故事会”等板块,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