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新光 贾宏博)从省政府新闻办8月5日召开的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全省农业经济稳中向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好于预期。突出表现在“三个最”:一是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增速近10年最高。二是一产增加值1429.9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为“十三五”以来最高。三是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0元,同比增长14.6%,增速近八年最高,增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绝对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元。
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5620个服务队进村到地头开展农技服务。今年夏粮获得大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统计,我省夏粮生产与去年相比实现“三增”:播种面积3406.2万亩,增加41.5万亩;平均单产435.3公斤(创历史新高),增加3.2公斤;总产1482.7万吨,增加28.8万吨。
“菜篮子”产品保障有力。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技术指导,强化产销对接,保障了市场稳定供应。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统计,到今年6月底,全省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6.7%,生猪存栏1886.1万头、出栏1805万头、猪肉产量138.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1%、20.2%、19.7%。奶业保持持续高位增长势头,生鲜乳产量242.2万吨,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蔬菜、牛羊肉产量也稳定增长。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持续深化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聚力打造12个产业集群、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一批高端精品。上半年新增优质专用粮食155万亩,精品蔬菜、道地中药材、优势食用菌、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新增181.8万亩。围绕12个产业集群,确定79个重点园区,谋划244个重点项目,开展全产业链招商,上半年签约项目290个,引资额1162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12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积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护和调动农户积极性。新发展家庭农场5200家、农民合作社2600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组织1200家,总数分别达到5.42万家、11.2万家和3.02万家,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省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粮化”现象,巩固拓展撂荒地清零成果。加强秋粮田间管理,重点落实防涝、防旱、防病虫害措施,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不低于上年。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政策指导,稳定生猪生产,产能恢复到常年水平。大力实施“奶业振兴”行动,生鲜乳、乳制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统筹抓好蔬菜、肉类、禽蛋、水果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制定专项规划和方案,推动种业发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