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多种数字技术的集群式创新突破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制造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等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的改造,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作用。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要求,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需要,通过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生产各环节的堵点,连通产业链价值链的断点,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行业观察
支持举措密集而至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再提速
走进山西永鑫煤焦化有限公司,“5G+智慧焦化”正在给企业生产带来巨大变化。智能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实时采集车间现场的图像、温度、烟雾、气体等数据,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故障判断,并及时预警。
这是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缩影。从降低中小企业上云成本,到成立产业生产基金,再到打造支柱产业集群,企业正积极发力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展显著。截至今年6月,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山东、广东、长三角、成渝等地区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5G+工业互联网”工程深入实施,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制造的转型不是‘渐次升级’,而是新的‘跃迁’。”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说,让技术用起来、应用跑起来、产业链完善起来,中国制造将在全球制造格局重塑中站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央地正强化新一轮政策支持,从资金、技术、支撑平台等方面发力,培育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落地,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软件支撑能力。
加快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各地2021年的部署重点。天津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100家;山西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吉林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等融合型新产业新业态,抓好100户企业示范、1000户企业改造、1万户企业融合,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等。
下一步相关政策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包括两化融合“十四五”规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等多项支持政策将加速出台。同时,将优化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的布局,系统推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数字化发展。
他山之石
“1万多家已转型 50万家上了云”——广东制造业加速数字化
在拥有近300万家工业企业的“世界工厂”广东,数字化转型正全面开花、不断加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工业4.0探路。
工业互联网“领头羊”快速壮大,华为、美的等大型制造企业不仅实现数字化,其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带动一批企业;数字技术及系统纷纷涌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说,比亚迪推出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开放汽车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实现了汽车业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介绍,广东按照“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原则,推动各类平台提供了超过400项应用服务,加速铺开工业互联网解决生产制造环节的痛点难点问题;累计推动超过1.5万家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50万家企业“上线用云”。
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到尖端的通信技术企业,从不起眼的小微企业到世界级的龙头企业,从单独的企业个体到全链条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已经显现。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提高生产效率。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模具、实验室MES等数字化系统打穿采、产、销供应链,实现数字化转型后,公司人均产值上升20%、库存下降25%、成本下降10%。
产业群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佛山顺德小家电产业集群通过数字化整合全产业链,帮助200家小企业交货周期减少三分之一、人均产值提升三分之一、服务人员减少三分之一。
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迎来高质量发展。广州2018年在全国率先开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标识解析量达14.9亿个,名列全国前茅。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超过40%,制造强市稳步推进。
虽然成效明显,但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任务艰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葛长伟认为,广东数字化转型在广度和深度上仍需加强,全省已“上云上线”企业仅六分之一,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等重要指标仍待进一步提升。
7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两份重磅文件,加紧谋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引领作用显著,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河北发力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北立足比较优势,抢抓机遇,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提升质量、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增长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多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目前已建成5G基站2.3万个。累计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培育省级“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重点项目529个,3个企业项目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机器换人”“上云”“智能化”,成为河北诸多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关键词。在第四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暨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发布会上,长城汽车分别荣获中国汽车(乘用车)企业创新排行榜第一名和中国汽车(乘用车)企业创新排行榜之自主企业第一名。
数字化是长城汽车2020年改革的重点方向,打造了以企业数字化中心、产品数字化中心和用户数字化为核心的“三智融合”,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推动企业向产业互联网公司转型。
河北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制造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河北省工信厅印发《河北省汽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2)》明确,到2022年,全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4%,机器人应用密度达到150台/万人,汽车制造业综合实力实现稳步提升。
河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1年河北省两化融合工作要点》提出,推广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等制造业新模式,培育50个“制造业+互联网”重点项目。
日前,河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提出,加速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河北现代化制造体系。
方案明确,到2025年,河北省计划建设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构建“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双千万”专项行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1000项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打造1000个知名工业品牌和产品,推动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引导10万家企业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