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安蓓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进入新发展阶段,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如何推进?记者30日专访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问: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哪些成效?
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有关方面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与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得到严控。按照“能不增则不增、能少增则少增”的总体要求,严格审批北京市域范围内投资项目,一批原本打算在北京新增的非首都功能设在了京外。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3万件。
二是部分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序疏解。在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以来,已有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向京郊转移,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
三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格局加快构建。推动雄安新区从规划阶段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近两年加快推进12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高峰时期有20多万建设者在紧张有序施工。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共1.2万人搬入副中心办公。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实施,推进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四是北京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得到调整优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高精尖”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科技、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不断完善北京人口调控机制,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顺利完成。
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关键期
问:下一步如何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的关键时期,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近期将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做好疏解项目落地建设的可研、设计、概算等前期工作,依法依规建立疏解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二是不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一单位一策、一企一策。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出台新的疏解政策,不断构建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增强雄安新区对疏解单位和人员的吸引力。
三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始终牢记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初心使命,推动疏解项目优先向新区启动区疏解,形成规模效应并集聚人气,将启动区打造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质量样板。
四是以疏解为契机支持北京高质量发展。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入推进北京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内部功能重组,增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疏解工作推进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建立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分头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各有关部门围绕疏解项目落地实施,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
(据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