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特色产业在乡村“生长”

邢台市内丘县大孟村镇刘家庄村村民在采收金银花。新华社发

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乡南元庄村农民在芍药种植基地劳作。

核心阅读

山西大同,一朵小黄花成了致富路上的“忘忧草”;山东邹城,一个不到800人的小山村建起65个现代化蘑菇大棚;河北易县,玫瑰花“结出”了大产业……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在乡村“生长”,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各地因地制宜抓发展,科学规划谋布局,综合考虑土质、气候、劳动力、交通等多重因素,在广大农村,许多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

政府帮扶

“忘忧草”种植标准化

“二月二”刚过,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就召开村民大会:“唐家堡村经济发展公司去年刚成立,黄花种植产业的标准化是今年的大事。刚开年,我们就准备培训。在选种、除草、施肥、防虫、杀青和晾晒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黄花,又叫“忘忧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近年来,“大同黄花”的品牌越叫越响,还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黄花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认证。

10年前可不是这样。“现在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有17万亩,但10年前只有不到2万亩。”大同市黄花办主任安一平介绍。

种黄花,当地群众总结为“三难三怕”:“浇水难、采摘难、晾晒难”,怕头三年没收成、怕雨涝晒不干、怕价格起落大。所以当地在确立一县一业、推进脱贫攻坚时,就先把这些问题摆在首位,前后出台40多条激励、保障措施:协调在集中流转的黄花地铺设水管;头三年每亩补贴500元到1000元;协调保险公司开设“黄花种植自然灾害”“销售目标价格”两个专业险种;通过跨区域购买劳务服务,让集中采摘季节用工得到保证;推广锅炉杀青、简易搭棚晾晒、烘干机烘干等手段,晾晒期间天气播报按小时更新推送……

为了鼓励种植,全区83名党支部书记,650名党员带头扩种黄花,81名村干部和能人创办了黄花专业合作社。

科技兴农

小蘑菇提升附加值

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这个原本的产业空心村正在发生巨变。在钓鱼台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建看来,是科技和产业的力量,为这里注入了活力。

翻拨蘑菇大棚的土壤,基本都是沙砾。“这沙地没什么肥力,存水也很差,以前种庄稼产量很低。”朱玉建说。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到位,怎么使用?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请来企业和科研人员把脉,最终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香菇大棚种植项目。

村里与驻地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2019年11月,村里合作社把第一期建设的20个大棚交给7家农户承包经营,由企业派驻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并回购所有香菇产品。仅第一季,村民朱红伟承包的两个大棚纯收入就达到近4万元。“种香菇很有赚头,我现在还掌握了采收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未来很有信心。”朱红伟说。

钓鱼台村所在的大束镇是远近闻名的蘑菇产业小镇,产业基础雄厚,辐射带动了不少周边村的发展。前两年,蘑菇超级工厂建成,大部分生产环节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工人只需操控电脑就能完成“种植”。“目前,工厂可实现日装瓶55万瓶,年产值达4亿元,每天有280吨金针菇从工业生产线上‘种’出来,截至目前已就地培养转化9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工厂负责人介绍。

如今,许多类似农业企业已经形成集群发展,实现种、养、产、销一体化,产业链高度整合,周围村庄也在乡镇引导下,积极发展相关产业。“这样做既扩大了种植规模,也能降低运营成本。”大束镇镇长李平说。

据了解,目前邹城市培育了20多种优质菌菇,年产鲜菇35万吨。食用菌企业带动周边村民就近稳定就业,农民通过原材料采购、食用菌产销、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场工作等方式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

玫瑰花延伸产业链

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的易县,是革命老区,旅游胜地,也是刚刚脱贫的全国贫困县。近年来,老区人民砥砺奋进,向着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万紫青城玫瑰花种植有限公司位于易县白马乡,总经理胡云是一位80后农民企业家,他心系乡村、扎根乡村、创业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的使命担当。

2011年胡云告别北京回到易县,初期流转山地600亩,2012年正式成立河北万紫青城玫瑰花种植有限公司,随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达4000多亩,是目前全国单体种植玫瑰花最大的公司,年产玫瑰鲜花1600吨,带动了易县5个乡镇8个村2千多户5000多人提高了经济收益,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开发出玫瑰花系列产品20多种,延伸了产业链,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易县老区开出了一条新型农业致富的新路子。

易县良岗镇北口子村位于易县西部山区,常住人口400多人,2016年贫困户147户,贫困人口360多人,属于深度贫困村。胡云在了解该村情况后立即与北口子村委会取得联系,提出为该村免费提供技术、种苗,并签订永久回收合同,以产业扶贫的方式彻底解决该村的贫困问题。合作模式以村委会牵头与企业签订合同,公司出种苗和技术支撑,以每市斤保护价4元签订回收合同。良岗镇五间房村、方岗村以扶贫资金入股形式种植玫瑰花355亩,每年分红10%,68个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白马乡西张家庄村,土地流转600多亩,每亩租金500元、分红200元,50多名村民参与生产劳动,分红的同时还可以领到一份工资,每月2000多元,村民不用外出务工就有可观的收入。

靠着玫瑰花种植产业,易县数个乡镇的贫困户脱了贫致了富,日子也越来越好,迈向了乡村振兴新步伐。(本报综合)

2021-07-2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0661.html 1 特色产业在乡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