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告别“吃肉难”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于文静 王学涛

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主要的肉食产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生猪养殖从家庭副业发展为年产值超万亿元的大产业,生猪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吃肉难”的问题。

告别“吃肉难”

从“吃肉难”“吃肉贵”到“想吃就吃”,我国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不断提升生猪稳产保供能力,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据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我国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猪肉生产快速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1952年增加了31673万头,增长3.5倍;全国猪肉产量4113.3万吨,比1952年增加了3791.7万吨,增长11.8倍;人均猪肉占有量29.2公斤,比1952年增加了23.6公斤,增长4.2倍。

——产业素质显著提高。养猪模式从家庭养殖逐步发展到规模养殖,2020年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57.1%,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生产效率快速提高。新中国刚成立时,出栏一头肥猪要1年到1年半,胴体重不到50公斤。目前,出栏一头肥猪,只需半年左右,胴体重达100公斤,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不断发展的生猪产业,保障了中国人的猪肉供应,让亿万中国人告别了“吃肉难”。

深入推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

日前,记者驱车驶入山西“吕粮山猪”养殖场半山腰的办公区,5万平方米的生产区映入眼帘。由于“未经消毒和两天隔离,人员不准进入养殖区”的规定,记者只能看到实时监控画面:猪舍干净、整洁,最吸引眼球的是“产房”。母猪安静地躺在床铺上,小猪仔们十分活跃。

从一家一户饲养的庭院经济到工厂化、规模化的养猪产业,“吕粮山猪”养殖场是近年来我国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已取得重要进展,生猪生产布局加速优化调整,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密度过大问题得到有效纾解,生猪养殖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2019年全国生猪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如今,步入绿色发展之路的生猪产业,更好满足了老百姓猪肉消费需求,“吃得上好肉”成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消费共识。

持续做好生猪稳产保供

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的目标是将全国猪肉年产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为此,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有关部门将继续压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积极稳妥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研发。

——探索建立生猪产能调控机制。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规模养殖企业为重点,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指标,设定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的最低保有量,强化监测预警,完善调控政策,实现全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促进绿色循环发展。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示范场。制定全国种养结合建设规划,支持生猪养殖大县整县推进粪肥还田。

(据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2021-06-12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7684.html 1 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告别“吃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