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秘密小院燎原红色火种

□记者 刘伟 郭硕

初夏时节,邢台市信都区仲毅园内,小径蜿蜒,草木葱茏,鸟语啾鸣。

早上九点多钟,一位古稀老人步履矫健、神情自若,踱步来到园内。他驻足在一座青松翠柏掩映间写着“革命英烈张仲毅永垂不朽”的白玉纪念碑前,抬头仰望,久久无言;随后,他穿过小径,走近一块上书“革命先烈张仲毅”的黑色卧碑前,轻轻地擦拭碑面,并喃喃自语:“爷爷,孙子来看您了!”

“在这里长眠的,是我的爷爷张仲毅。他是邢台市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邢台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穿越时空,75岁的张振海老人,向记者娓娓讲述一个红色家庭的革命往事。

革命火种带回家乡

122年前,西郭庄村东北角的一座小院里,诞生了一名男婴,他是家里的第二个男丁,家人给他起名张仲毅。

1918年,张仲毅在顺德中学堂毕业后,考入保定直隶省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习,同时还在保定育德中学任教。自此,他开始接受革命新思想。

当时,中华大地正在掀起一股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浪潮。张仲毅和一些进步青年,最早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传播,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开始根植在他的心坎上。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二天,他就率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张振海对爷爷的事迹耳熟能详。

作为邢台人,张仲毅时刻关注着家乡,关注着这片燕赵故土。他经常利用回家探亲和休假的机会,将进步书刊介绍到邢台,积极传播马列主义。

1922年5月,在革命先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邓中夏的帮助下,张仲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邢台籍第一位共产党员。

星星之火燃遍邢襄

1925年4月,受中共北京区委的派遣,正在天津任教的张仲毅与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到达邢台,任务是在邢台建立发展党组织。

他们深入到革命氛围浓厚、思想比较活跃的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党员发展对象,逐人进行谈话,最后确定介绍史天和、薛金吾、吕良弼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邢台发展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此,古城邢台有了革命的火种。很快,这些革命的火种即成燎原之势,燃遍邢襄大地。

1925年8月,邢台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邢台直隶省立十二中学支部。12月,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在邢台成立党的地方领导机关——中共顺德特别支部,负责邢台、南和、巨鹿、柏乡、尧山、任县、平乡等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机关办公的地点就在西郭庄张仲毅家,即“张家小院”。

到1926年底,邢台已发展中共党员29名。

1927年初,张仲毅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28岁。

临终前,他让人把哥哥张信卿叫到跟前,从枕边拿出一方绢布包裹。

“大哥,我在天津团委工作时,曾亲自编辑过六期直隶《教育月刊》,各期我都珍藏了一份。今日传给你,你要好好保存下去,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虽死无怨。你们要为中国改天换地,为中国人民得解放继续奋斗前行。”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张仲毅英年早逝,张家小院的人决心把先烈播下的火种继续传承下去。

“在爷爷的带动影响下,我家的先辈相继走上革命的道路,大爷爷张信卿、三爷爷张绍先和大伯张啸宇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邢台的早期共产党员。”张振海指着墙上一块展板向记者讲述着。

“在那个年代,地下工作都是上不告父母,下不说妻儿,就连我的母亲也不知道张家小院担负着那么重要的革命使命。”张振海向记者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邢台党史办开始发掘祖辈的历史资料,我才知道我几个爷爷的事迹,并参与到档案整理与编写中。”

退休后,张振海老人除了照顾患病的老伴,时常来到仲毅园,或者到社区、学校和企业,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我的先辈为革命流血牺牲,我有义务将他们的事迹讲出来,将小院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

邢台人民没有忘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2009年“仲毅园”落成,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前来缅怀和悼念,人们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中感受着先烈的奉献和追求。

建党百年之际,邢台市“抗大号大篷车”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为各界人士倾情讲述张仲毅的革命故事。信都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史学习“云课堂”,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关于张仲毅事迹的学习资料……

一次次宣讲、参观和学习,让历史的接力棒代代交接、薪火相传。党史如镜,映照着仁人志士的青春热血,更召唤着后来人薪火传承、开拓进取、续写辉煌。

2021-05-2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6373.html 1 秘密小院燎原红色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