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很多游客拿出手机和这棵“千年古树”合影留念。

“这棵古茶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已经成为车谷砣村的一张名片!”陈春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在河北农业大学专家的帮助下,古茶树苗已经繁育成功,并且已经在村里试种,他们计划利用茶树苗打造一个古茶园,供游客品茶、观赏、体验制茶工艺。

“依托古茶树这张名片,我们打造了茶树街、沿河栈道等特色旅游景点。我们还对村里的古宅、名人故居等古迹进行了修缮保护,努力打造一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车谷砣,吸引游客光临。”陈春芳说。

红色遗址焕发光彩

红色精神催人奋进

车谷砣村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车谷砣村是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晋察冀边区印刷厂、后方医院、军区抗敌剧社、西北部战地服务团都曾在这里办公。

“我们正在修缮晋察冀边区印刷厂、后方医院这些红色遗址,打造晋察冀边区货币历史陈列展,让这些红色遗址重新焕发光彩。”陈春芳表示,“我们要把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把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树立红、绿、古交相辉映的旅游新形象。”

红色资源助力车谷砣的旅游发展,红色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车谷砣人不断奋进。

为了发展旅游,陈春芳带领乡亲们用两年时间把过去村里的“羊肠小道”修建成了9.8公里长、8米宽的公路,随着这条路的修通,车谷砣村也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

新民居里欢声笑语

小康生活分外甜蜜

“陈书记,下午好!”采访进行到下午三点,刚从村里遛弯回来的村民李学亮热情地跟陈春芳打招呼,邀请到家里坐坐。

李学亮的家住在村里修建的新民居里,130平方米,三室两厅两卫,宽敞明亮。

“我今年70岁啦,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原来真是没敢这么想!”坐在李学亮家客厅里,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李学亮一家四口人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居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老房子冬天冷、夏天热,没有厨房,做饭在院子里烧柴火,遇到刮风下雨做饭可麻烦了!”回忆起之前的生活,李学亮感叹着,“过去老房子一到夏天虫子特别多,换了窗户也挡不住,夏天的时候经常十天半个月洗不了澡,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这个新房子冬天有暖气,做饭有厨房,我腿脚不方便,上楼有电梯,卫生间还是干湿分离的,洗澡特别方便,这日子以前真是不敢想!”

陈春芳告诉记者,村里的新民居建筑面积达到了9100平方米,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分给村民,现在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搬进了新房。

“村里人搬进新楼之后,我们将村里能体现乡风民俗的民宿,统一进行维修。没有维修价值的全部推倒,重新打造太行山四合院式的古建筑民宿。这些特色民宿,村民拥有经营权,有承包能力的人承包,没承包能力的人分红。”陈春芳说,争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村里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有钱挣。

野生猕猴桃茁壮成长

村民钱包越来越鼓

行驶在通往车谷砣村的盘山公路上,道路旁的野生猕猴桃正在茁壮成长,这是近些年带动车谷砣村增收的又一项特色产业。

2017年,灵寿县南营乡的车谷砣村、黄土梁村、南枪杆村、南寺村、团泊口村等五个村子联合成立沟域旅游开发和产业脱贫联合党总支,谋划沟域发展。根据规划,车谷砣整个沟域按照“一村一品、一庄一特、一沟一景”整体打造,目前已栽植500多亩野生猕猴桃。

“我们这个沟域在20年前就有种植猕猴桃的传统。2017年,我们成立了车谷砣沟域党总支,谋划种植野生猕猴桃,今年将进入初果期,预计三年后可以进入旺果期,那时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利润能达到每亩2万元。”车谷砣沟域党总支组织委员、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张玉龙说。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种植猕猴桃,车谷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村的年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人均10000元以上,翻了10多倍!”陈春芳说,“我们还在谋划医养结合项目,未来要把车谷砣村的生态资源做成产业化,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2021-05-2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6227.html 1 上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