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学工 霍文龙 武萌 张谢雅
“这车装了18万棵种苗,正向廊坊发货。刚才已经往青岛发了一车,27万棵苗。今年我们的优质脱毒红薯种苗长势好、销售好……”5月11日,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峰峰镇上官庄一村,一辆厢式卡车正从保鲜库旁一片大棚前驶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副社长、农业技术员贾根祥满带笑容,忙不迭地向记者介绍。
“班子带了好头,去年大棚一下建了30多个”
上官庄一村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水利条件较好,如何利用这些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收入长期低迷的状况?2015年,经改选产生的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分析原因,积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016年,在省农业厅的大力帮助下,村里决定大力发展大棚种植产业。可是尽管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鼓励群众发展大棚产业,但几乎无人响应,村“两委”第一把火怎么也烧不起来,怎么办?
班子成员决定带头先干,给群众提供经验,成功了把经验无偿传授给群众,失败了个人自己承担。2018年,作为主管行政、负责全村产业发展的王增海带头建了10个大棚,主要种植蔬菜,当年就取得一定的收益。特别是在2020年,脱毒红薯育苗“来到了”上官庄一村。“作为班子成员的贾根祥等5人又先后建起了30多个大棚,加上以前的共计45座大棚都种上了红薯苗,一年下来收益不错,比种蔬菜增收百分之二三十。”王增海说。
榜样的力量,实实在在的收入——群众看在眼里,对村“两委”发展大棚的发展方向信服了。据记者了解,待6月份收获结束后,今年群众建大棚进行脱毒红薯育苗有望呈爆发式增长,仅贾根祥就计划再建20座左右。
“红薯育苗已成为村里的龙头产业”
“真是选对了合作伙伴,选对了品种!”王增海感慨地说。2019年底,通过牵线搭桥,上官庄一村与邯郸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开展脱毒红薯育苗繁育业务,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五年合作协议,即禾下土公司提供种薯技术、销售等业务,上官庄一村提供生产基地,即大棚的必备设施和维护人员。“有了好的平台,解决销售问题,这是成功的关键。如今,红薯育苗已成为我村的龙头产业。”
据介绍,位于磁县的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核心的科技型农业企业。近年来,这家公司以脱毒红薯产业为核心,依托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完成数十项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已成为国内最标准的脱毒红薯原种、种苗生产企业之一。
2020年,双方合作实现了开门红。上官庄一村的20亩大棚产出优质秧苗800万棵,产值80万元,又向该村及周边红薯栽培基地提供秧苗250万棵产值25万元,总产值105万元,除去成本,该村获纯利25万元,其中集体纯收入11万元,一举摘掉了集体纯收入空白村的帽子。预计今年可收获种苗2000万棵,产值可达2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较去年增加一倍。
“把‘红薯小镇’做出大名堂”
“我们村的地属于黏土,非常适合种植红薯。现在正在整理土地,很快就要种植了,就用自己大棚产的秧苗。去年红薯种了400亩,今年计划种200亩,主要是建大棚要多占地了。”贾根祥介绍。目前,上官庄一村已发展育苗大棚约50亩,今年有望增加一倍。该村还为周边村庄免费提供红薯苗及技术指导,提供销售渠道,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高效种植业。以此为辐射,吸引周边几个村庄的加入,在上官庄二村建设了5个大棚。
以上官庄一村为核心的“红薯小镇”初露端倪。
“我们在大棚种植上尝到了甜头,认准的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谈起今后的打算,王增海信心十足。
“我们要继续扩大规模、打造精品,今年还计划把大棚发展到100个,让‘红薯小镇’做出大名堂!”王增海表示,村里还要建红薯加工厂,以增加优质新品种的种植,发展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尽快完善智能观光棚的配套设施,搞立体栽培、观光采摘,它的收益至少是普通大棚的三倍以上!目前,这两项都有资金缺口,我们正积极与银行沟通申请贷款,争取尽快建设、早日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