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政经济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西到大和庄的沧州城内外,到处游行演讲,痛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卖国行径,揭露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强烈要求严惩卖国贼,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声援京津地区学生的爱国斗争。同年9月5日,直隶省立第二中学学生代表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直隶学联大会。

二中师生的爱国斗争,揭开了沧州现代革命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激发了沧州爱国学生的热情。他们以沧州城为中心,辐射沧州大地,向广大工人、农民宣传进步思想,促进沧州人民的觉醒,为津南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四人建立津南第一党支部

1926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在津南地区的代表刘格平,受天津地委的委派,带着革命的火种回到家乡。

刘格平对发展党组织工作十分慎重,决定先从关系密切、志同道合,有文化又有政治头脑的青年人中物色对象,他首先想到了正在直隶省立第二中学上学的郝树模。

“刘格平第一个想到的是二中学生郝树模,原因有两个:一是刘格平和郝树模的关系始于祖辈,私交甚好;第二,直隶二中是当时津南地区革命进步性最突出的地方。在津南最高学府建立党组织,便于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因为知识青年思想开放,最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解说员王玺说。

刘格平很快找到郝树模,和他说了自己的任务。郝树模听后非常高兴,又找来两个追求进步的同学,一个是今黄骅旧城村的王佩琪,一个是东光曲庄的曲作民。

他们四个人在一个回民饭店里,以请客吃饭作掩护,相互交流了思想。刘格平发展三人为共产党员,并成立了一个党支部,由郝树模任支部书记,曲作民、王佩琪为支部委员。就这样,津南第一党支部在四人的革命激情中建立起来,并迅速展开活动。

“津南第一党支部得以发展壮大,还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共产党员、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负责人潘漠华。潘漠华把师生中的积极分子发展为‘反帝大同盟’成员,还成立了‘同志互济会’。牺牲时,他年仅32岁,但留下的革命种子却迅速成长、茁壮起来,让直隶二中成为津南一带的革命策源地,影响极为深远。”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任李智说。

从湖畔诗人到中共基层党组织的创建者,潘漠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用热血画上了鲜红的一笔。1931年9月,潘漠华在北京受党组织派遣到沧州任教,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潘漠华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广泛团结群众,引导抗日救亡运动由自发逐步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方向发展。革命的火种,得以在学校传承。

在潘漠华的影响带动下,津南第一党支部先后走出刘杰、孙敬文、李伟、刘建勋、戴其萼、许明、李国枢、周家鼎等一大批杰出党员和共和国的建设者,他们均在各自的领域建立了不朽功勋。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昔日的沧州市第一中学孕育了燃遍津南大地的革命火种,留下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成长足迹,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也形成了特有的校园红色文化。

铭记党史践初心,以史为鉴展未来。沧州市第一中学全体师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新生到校史馆上入学第一课。每逢“五四运动”纪念日、“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学校都会举办“五四”青年演讲比赛、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等活动。

2014年,沧州市第一中学实现整体搬迁,谱写砥砺前行新篇章。新一中占地450亩,建有高标准的体育馆、实验室、天象馆、生态馆、校史馆等,在国内率先采用了云端一体化互动教学、办公平台。近年来数十人考入清华、北大,学生在机器人、纸飞机、航模等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创佳绩。

沧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于秀娥说:“津南第一党支部成立于沧州一中,我们将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坚定前行、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做红色事业的奋斗者,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近年来,沧州市第一中学“津南第一党支部”红色展厅,也吸引了大批党员、团员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精神的深刻洗礼。先辈们的革命激情和革命理想,正穿越岁月,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闪光。

2021-05-1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5553.html 1 上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