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震军 张嘉琪 通讯员 傅自胜
4月的燕山深处,杏花、梨花依次绽放,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正是漫山花海。
“以教兴县、以智脱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年均培训8700人次,推进免费职业教育,给予每名学生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在青龙,教育为脱贫致富“赋能”。
现场一:免费技能培训铺就致富路
4月12日,在青龙肖营子村丫丫职业培训学校,来自陕西西安的培训老师正在为村民们传授面点制作技术。教室内座无虚席,60名学员认真聆听,有的拿出手机录下视频,有的将技术要点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老师讲得生动,大家听得仔细。
“没想到培训送到了家门口,我一定认真学!”39岁的武建新在村头开了一家面馆,由于技术一般,客人较少。经过培训,武建新对面馆有了新规划。“我想重新装修,加个小笼包,再加上彩色面条、手擀面,肯定受欢迎。”
肖营子村丫丫职业培训学校2016年3月成立,总面积1600平方米,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面点制作、电工、焊工等,周边村民可以免费听课。目前已经举办培训34期,累计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
同一时间,旁边的肖营子镇三和大酒店后厨内忙碌起来。36岁的张小凤正在做葱酱饼,和面、切面、抹油……动作娴熟。张小凤是丫丫职业培训学校的首期学员,没有接受培训前,只能做服务员,每月工资七八百元,经过培训拿到了面点师初级证书,成为酒店的面点师。
“现在每月能挣到两千多块钱,还上了养老保险,感觉以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很知足。”张小凤说。
青龙已经连续多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年均培训8700人次,农民技能素质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2万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户均就业一人”目标。
现场二:职业教育成就“未来”
在青龙职教中心的教室内,课堂气氛活跃,20多名汽修专业的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操作视频,自己动手在机动车上实践操作。
青龙把职业教育作为智力、技能扶贫的“直通车”,引导不能上大学的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青龙职教中心校长何占仕介绍,学校现有在校生3000多人,开设了汽修、学前教育、计算机、农学等专业。所有学生免收学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三免一助”,即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科书费,每年给予2000元生活补助金。所有农学专业学生还能每年再享受2000元的助学金。针对特困或者残疾、孤儿等学生,没有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拿出学校事业收入的30%资金专门奖励。
“在办学理念上,我们突出让学生‘升学有路、就业有岗、致富有方’。在学生升学上,我们主要打通中高职衔接渠道,通过‘3+2’联合培养和高职单招,让更多的孩子升入大学。近年来,我们通过与京津冀周边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将更多的企业资源引进学校,让学生在学校就接受企业思想、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地让学生能够适应企业,他们通过实习或者顶岗实习直接就业,每个月最低工资在4000元以上,基本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何占仕说。
现场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青龙隔河头镇有20个行政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461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45人。
隔河头总校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主题,从2018年开始开展“志智双扶”活动。各分校为每一位贫困家庭学生配备一名帮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在校生活进行持续帮助和指导,突出学习、生活、健康、心理、安全、能力“六关爱”。
鲍静怡是隔河头总校大森店苏泊尔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家中老人常年患病,家庭经济拮据。通过结对教师入户家访、谈心交流、辅导学习,鲍静怡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成绩现在可以稳定保持在全班前三名。”鲍静怡高兴地说。
隔河头总校为贫困学生建立帮扶活动机制,按计划开展心理、生活、学习、艺术特长、综合教育等帮扶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贫,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穷根。”隔河头总校校长陆金利深有感触地说。
过去五年,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投资10.2亿元新建示范性高中1所、中小学5所,改扩建136所。投资1亿元建成“三通两平台”,打造同步互动课堂260间,数字教育实现全域覆盖,实现了教育扶贫不落一人,义务教育阶段除身体原因外无辍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