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刘红霞 谢希瑶 宋佳 申铖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成绩单”,GDP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中国经济稳步复苏。
“新华视点”记者从这份“成绩单”和多个领域近期公布的“春季报”梳理出重要经济数据,由此观察“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脉动。
【数据1】
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稳!
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0.6%,相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两位数的经济增速,需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
——去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滑6.8%,客观上为今年设定了低基数。
——今年就地过年情况普遍,带来工作日增加,为经济增长带来不具可比性的动力。
总体来看,一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仍然增长0.6%,两年平均增长5.0%。这说明,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拓展,经济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可以说开局良好。
【数据2】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总量压力、结构压力同时存在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5.4%,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2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有所显现,就业的总量压力、结构压力同时存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随着经济持续恢复,我们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保障就业服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渠道,逐步解决就业领域面临的问题。
【数据3】
财税金融:“钱袋子”回暖,支持实体经济政策“不急转弯”
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805亿元,同比增长18.7%,财政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运行更趋稳健。
今年以来,多项阶段性税费政策适当延长执行期限,继续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政策“不急转弯”。与此同时,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一季度,新增贷款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其中,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3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一季度我国贷款总量平稳合理,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更为难得的是,我国一直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过度刺激。
【数据4】
投资:稳步恢复,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5994亿元,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2.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3%,两年平均增长9.9%。社会领域投资一季度增长31.7%,两年平均增长9.6%。
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了29.8%,两年平均下降2%。在刘爱华看来,这意味着目前制造业投资水平相当于疫情前的96%左右,制造业投资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随着经济整体恢复不断推进、企业效益不断好转,企业信心会慢慢增强,制造业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数据5】
外贸:跟前三年相比均增长超过20%,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较多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2%,跟2018年、2019年同期相比,则分别增长25.3%和20.5%。从环比看,3月当月我国进出口增幅达到2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说,要看到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较多,仍面临海运运价高位徘徊、运力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难题,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6】
外资:同比增长近四成,保持全球投资“引力场”
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263家,同比增长4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24.7亿元,同比增长39.9%。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项增速分别为6.7%和24.8%。
可以说,外资数据一如既往地亮眼。2020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资(FDI)几近“腰斩”,中国吸收外资却逆势增长4%,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一季度的表现足以证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非但没有减弱,而且在持续增强。随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一再“瘦身”、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持续推进,今年我国吸引外资有望持续向好。
【数据7】
收入: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更快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名义增长13.7%,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
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12.4%、19.5%、17.0%、10.7%,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43,比上年同期缩小0.09,差距继续缩小。增速方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6.3%,高于城镇居民的12.2%。总体看,我国居民收入延续了去年同期以来逐季走高的趋势,保持稳定恢复性增长。
【数据8】
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消费市场进一步复苏
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84亿元,同比增长34.2%,比1至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28093亿元,同比增长29.9%。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加、扩内需政策效应释放等因素推动了一季度消费市场的快速恢复。下一步,随着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政策持续显效,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恢复,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有望持续复苏。
【数据9】
物价:CPI同比持平,全年有望保持在温和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其中,3月份由上月的同比下降0.2%转为上涨0.4%,涨势比较温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CPI同比持平,是经济较为健康的表现。3月份CPI温和上涨,主要受汽油柴油价格上涨带动,但我国工业产业体系完整,生产能力充足,宏观调控有力,工业消费品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食品价格领域,生猪生产持续恢复,猪肉价格连续下降。全年来看,CPI上涨压力不大,有望继续平稳,保持在温和的区间。
【数据10】
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88.5%,坚持“房住不炒”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7.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60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8%,两年平均增长9.9%;商品房销售额38378亿元,同比增长88.5%,两年平均增长19.1%。
针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约谈了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等5个城市政府负责人,要求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中指研究院院长莫天全表示,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各地房地产调控将更加趋向目标精准、措施有力,以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稳健开局,更需趁势前行
□新华社记者 于佳欣
中国经济“一季报”16日新鲜出炉。GDP同比增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33.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29.2%……多个指标呈两位数增长且新动能尽显,印证了我国经济持续复苏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稳健开局。
这份开局季的“成绩单”意义非凡。多个两位数增长,尽管有去年低基数的因素,但综合环比和两年平均增速考虑,依然能体会到我国不断积蓄的复苏力量。《华尔街日报》称,这一创纪录的增速,反映出受疫情冲击的中国经济已经复苏且保持增长势头。
当前的“稳”为下一步的“进”打下基础。3月当月餐饮收入首次高于2019年同期,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2%,是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值;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3.1倍、1.1倍、73.6%……透过一系列数据,能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供给质量持续提升,市场活力持续释放,这也为下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良好基础。
稳健开局,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也是我们主动作为、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减税降费力度不减,主动为企业纾困,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并增强其获得感,这一切都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提供了支撑与力量。
成绩喜人,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宏观数据表现好,企业感受怎么样?同比增速高,环比表现又如何?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增长仍然偏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正视困难,扎实办好自己的事。
稳健开局,需要珍惜,更需趁势前行。当前稳增长压力不如往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我们更应抓住契机,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可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奋力前行,努力谱写中国经济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