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邯郸

一渠春水润沃野 “三网同建”气象新

——邱县实施水网、林网、路网同建民生工程

□记者 方尚俊 通讯员 霍飞飞 刘龙

邱县做活做实水文章,实施水网、林网、路网“三网同建”,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和经济的同步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春暖花开之际,在邱县,一望无际的麦苗正静静地享受着渠水的滋润。邱县做活做实水文章,实施水网、林网、路网“三网同建”,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和经济的同步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生产成本降低

“用河渠的水浇地,每亩不到10元,我种的苗木和蔬菜,浇一遍水下来,就能省去3万余元。”在邱县邱城镇石佛寺村种植大户吴东朝的立体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给苗木树下间作物菜苗浇水。

自去年元旦起,邱县“三网同建”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水网连接原有机井的地下管网,加上河水水量足、水温适宜,既减少了农民浇地成本,又有效提升了农作物产量。据统计,去年全县小麦平均亩增产50至100斤,亩产1100斤左右,最高达1500斤。

“成本下降、产量提升,就小麦来说,老百姓每亩地直接增加收入200元。”邱县石佛寺村支部书记郑永健感慨地说。

为确保新年农田春灌,去年入冬以来,邱县在全县实施“三网同建”二期工程建设,全县7个乡镇217个村干部群众齐上阵,修渠、筑路、整治坑塘。邱县在一期疏通扩挖河渠65条、长178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治理支渠24条,共长54.64公里,累计“水网”辐射面积45万亩,调蓄能力达到1500万立方米以上,实现县域耕地地表水全覆盖。

种植结构调出双赢

邱县桃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思海介绍,村里修建的河渠,为农业大规模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水量充沛,就近灌溉特别方便,现在基地400余亩油桃全部用河渠水进行灌溉。

在东常屯村,村民们用活这一渠清水,依托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红薯、果蔬生态农业大棚。

“龙头企业入驻,规模化种植,也为村里和附近村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东常屯村支部书记宋永波说。

“三网”建成后,邱县利用新增的地表水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网”沿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该县新增绿色生态农业种植1.5万亩,大力发展山药、蜜桃、红薯、文冠果、丝棉木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新增优良高效农业示范区6500亩,主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为落户当地的马大姐等食品企业提供优质面粉。

邱县在老沙河两岸开发了高效农业带和景观旅游带,加快农村路网规划建设,带动沿岸4个乡镇20余个村庄发展,创新实施“公司+村集体+群众”的产业发展机制,引导群众种植桃树、梨树、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

为丰富沙河两岸景观带建设,邱县在沙河两岸大面积种植金枝槐、金叶榆、红叶李、海棠、白皮松等,树下种植菊花、芍药、油葵、决明子等药材和花卉,小面积及河坡种植多种灌木和花草,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生态环境优出幸福

在邱县红薯小镇段寨村,得益于县里的水、路、林“三网同建”工程,昔日的废弃坑塘如今蓄满水,清澈明亮,以坑塘为中心打造的休闲游园鸟语花香。

邱县把打造“三网同建”民生工程,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补齐“三农”领域短板相结合,做优全县域宜业宜游的“生态大环境”。以前村内坑塘垃圾多、脏乱差,田间河渠柴草堵塞,杂乱不堪。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邱县将原有路沟、河渠内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河渠进行扩挖,并根据群众灌溉需求开凿新的河渠。该县修建的河渠“旱时能浇地、汛时能排涝、平时能蓄水”,不断提高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邱县通过实施“一区两廊三基地,百村百里千亩湿地”造林工程,全年安排造林绿化1万亩、建设百里花海绿廊、抚育造林2万亩。

截至目前,邱县“水网”建设累计疏通扩挖河渠90条,长达232公里,联通坑塘126处,实现了217个村地表水全覆盖,河河相连,渠渠相通,坑坑蓄水,形成全县域“环城绕田、水系连通”的大水网格局,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回升明显。

2021-04-14 ——邱县实施水网、林网、路网同建民生工程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3447.html 1 一渠春水润沃野 “三网同建”气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