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张家口

文明花开馨古城

——宣化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纪实

□通讯员 孙明鹏

干净整洁的街道,富有文化韵味的休闲广场,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的市民……自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宣化区明确了“保护古城、疏解老城、建设新城”的发展定位,把创建工作作为“首位民生工程”来抓,满足群众对幸福宜居生活的期盼

阳春三月,走进宣化,徜徉在这座被誉为“京西第一府”的千年古城中轴线上,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富有文化韵味的休闲广场、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的市民。街道上,各行其道的车辆多了,乱穿马路的行人少了;市场里,规范经营的商家多了,随意占道的摊贩少了;邻里间,友善互助的故事多了,吵闹不睦的行为少了……古城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尚。

补短板

筑牢发展“硬底子”

近年来,宣化这座“六里十三步” 的老城内聚集起40多万人口。繁华的背后带来的是日益凸显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管理难度大,百姓生活受到影响。

自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保护古城、疏解老城、建设新城”的发展定位,把创建工作作为首位民生工程来抓,以破解“城市拥堵”之弊为抓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硬仗。

站在宣化古城北部的清远楼上极目远眺,一条由北向南的中轴线伸展开来。镇朔楼、拱极楼一字排开。该区加快实施古城保护工程,重点打造察哈尔和庙底街两大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古城墙及角楼、城门楼等城防设施,逐步形成一个以明城墙为主线,融古城特色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一体的明城墙风光带。

该区以建设新城为抓手,力促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对幸福宜居生活的期盼,大手笔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去年,该区总投资120亿元的2个基础设施PPP项目投入紧张建设中。滨河新城项目骨干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目前已完成70%,刚刚复工的柳川河下游治理工程和胜利路桥建设今年将竣工投运;以京张高铁宣化北站为轴心、占地3.7平方公里的荣盛高铁新城拔地而起;去年对主城区41条道路进行集中改造提升,当年9月份就全部竣工通车;排查整治“低速电动车”550余辆,施划停车位6000多个,启动棚改项目20多个。3000多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污水横流的“棚户房”,住进了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单元楼。

绣花功

提高城管“精准度”

该区在建设文明城市攻坚战中,聚焦解决主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居民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破除城市拥堵、脏乱差等城市建设管理的沉疴积弊。

他们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治理流动商贩占道经营,吸引社会资金新建便民农贸市场5个,将15家马路便民市场纳入全天候规范管理;集中整治背街小巷110多条,铺设便道砖5.8万平方米,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针对群众关注的车辆乱停乱放、占用公共空间等热点问题,该区坚持监督创优并举,举办了8期“问政宣化”电视节目,责令责任单位立行立改;聘用185名义务监督员,通过开设百姓监督群以及创城监督电话,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树典型

浇灌志愿服务“文明花”

文明连着你我他,志愿服务暖万家。该区充分发挥古城的文化魅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该区积极开展了“最美抗疫人”“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等评选表彰活动。250多名先进人物用实际行动,激发起全区60万群众学典型、当好人的“精气神”。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老教师、爱心人士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走进街头巷尾,常年开展义务理发、义诊咨询、照顾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清理环境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现在,活跃在古城大地的志愿服务团体有456个,注册人数近11万人。“红马甲”“小红帽”成为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

2021-04-12 ——宣化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纪实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3252.html 1 文明花开馨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