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记者戴小河 崔力 谢希瑶 王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尤其铜、铝、钢材等制造业原材料,与去年同期相比,期货价格涨幅基本都在50%以上,现货价格也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涨价的影响正沿着产业链逐步传导。影响面最大的当属家电行业。国内一家电龙头企业负责人指出,家电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量大。从去年底开始,家电行业已集体宣布涨价。汽车也是波及较深的行业。“钢带、原胶、PVC等主要原材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了20%至30%,生产成本压力加大。”河北新欧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明军说。作为螺纹钢的最大应用领域,房地产企业也承受着成本上涨压力。
记者观察认为,本轮大宗商品涨价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全球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去年3月,为进一步救市,欧美各国多数采取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流动性促成了本轮大宗商品的上涨。
——供给侧收紧。疫情使得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的铜矿产能受损,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产量缩减,这为全球铜和铁矿石价格上涨添了一把火。
——疫情控制结果可期。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全球疫情逐步好转。今年以来,随着各国积极采购疫苗,接种速度不断加快,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不断加强,推高大宗商品需求。
从事大宗商品贸易20多年的刘辉认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铜、铝、钢材的产能将进一步缩减,加之国内制造业复苏步伐加快、需求旺盛,今年金属原材料的价格仍将维持上行走势。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调整采购策略、控制采购成本、协助供应商资金周转、优化供应商结构等方式稳健应对。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全球流动性宽裕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向国内传导,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
这位负责人说,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短期供需关系变化、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目前,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