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晓瑞 章紫薇 见习记者 刘晓璐 王雨虹
风雨沧桑,岁月峥嵘。
一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把中国当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和张家口涿鹿这片土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46年,丁玲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来到了桑干河畔的温泉屯。两年后,她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在温泉屯一隅,有一座古朴雅致的中式庭院,是土改时期丁玲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如今,这里已建成为丁玲纪念馆,记录着这位“文小姐”和“武将军”的芳华岁月。
照亮温泉屯的“马灯”
1946年初夏,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传达到了张家口。丁玲和丈夫陈明立刻报名,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队。他们把两个孩子留在张家口,奔赴农村土改第一线,来到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村。
平易近人的丁玲很快便赢得了乡亲们的心。茶余饭后的夜晚,丁玲便同当年温泉屯村的党支部书记曹永明一道,走进农民家中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
“为了更方便夜间到村民家里做土改工作,丁玲还带来一盏马灯,也就是我手上提着的这一盏。在此之前,村里还普遍使用着煤油灯,这盏马灯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先进了,也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光明。”讲解员张启传告诉记者。
饭桌前,丁玲在这盏马灯下,耐心细致地给乡亲们讲解土地改革政策,帮他们算剥削账,引导他们认识“谁是土地的主人”。后来,她又调来了多盏马灯,组织村民们开展唱戏等文艺活动。
当丁玲离开张家口时,一幅中国农村土地革命的壮丽图景已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她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留给读我的书的人。”
到达阜平之后,丁玲以自己对人民的忠诚,写下了以温泉屯土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荣获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斯大林文艺奖,并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
丰富农民生活的“留声机”
1953年秋,丁玲第二次回到温泉屯,当她看到生活的改善与文化的贫乏在这块土地上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主动拿出五千元稿酬,在村里购置了四间房,购买了图书、乐器等,在温泉屯建起了文化站。
“这个文化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起的第一个农民文化站。我手边的这台留声机是当时丁玲捐赠给她的农民朋友曹永明的叔叔的。50年代,在张家口一带民间很少有留声机,十分珍贵。曹永明的叔叔后来又将这台留声机送到了农民文化站,用来丰富农民们的文化生活。”张启传介绍。
丁玲在桑干河畔的温泉屯开展土改运动期间,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主人公张裕民的原型就是当年温泉屯村的党支部书记——曹永明。
如今,曹永明的儿子曹树林仍然生活在温泉屯。记者走进他的家,和他重温了父亲和“丁玲姑姑”延续一生的友谊。
“我印象中的丁玲是一位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女干部。我爸他们都叫她‘丁大姐’,像我们这种孩子们叫她‘丁姑姑’,大家伙儿有什么忧虑、苦恼都愿意跟她说。”曹树林告诉记者。
丁玲离开温泉屯后,曹永明还应丁玲的再三邀请,带着4岁的曹树林到丁玲北京的家中做客。见到曹永明和儿子的一瞬间,丁玲高兴地说:“终于盼来了桑干河畔的‘娘家人’。”
就这样,曹永明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和丁玲的友谊持续了一生。曹永明一生中曾四次进京探望丁玲,丁玲每次回到温泉屯之时,也一定要到老曹家吃上一顿家乡饭“抿抿曲”。
红色文化在温泉屯传承
1995年,当时的温泉屯乡政府为了纪念丁玲为温泉屯做出的贡献,兴建了丁玲纪念馆,让“丁玲精神”在这里扎根,一代代传承下来。
温泉屯将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规划建设百里葡萄长廊、丁玲第二故乡葡萄观光园等,确定“一点两园两区”发展格局,以葡萄产业带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以文化旅游促进产业提升,进一步提升桑干河文化影响力。
丁玲纪念馆让更多农民群众拥有他们心目中的精神高地,充分享有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从中受到鼓舞与良好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许许多多的游客也慕名来到这里,体验红色文化,感受“丁玲精神”。目前,温泉屯丁玲纪念馆已成为张家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
“到群众中去做百姓的贴心人。丁玲同志用自己的土改实践,诠释了党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浓浓的为民情怀,贯穿到工作实践中,并把这个实践得以升华,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今,太阳依然照在温泉屯,依然照在桑干河上,作为新时期丁玲精神的传承者,我们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群众所想、所需、所盼落到实处。”温泉屯镇党委书记李淑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