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乔娅 吴苗苗
就业问题,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
清明节假期刚刚结束,记者来到河北易县,发现家门口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阵地,而政府安排的公益岗位则为脱贫农民稳定脱贫带来了希望。稳就业“组合拳” ,不仅让老百姓端稳了“饭碗”,也增添了同心奔小康的“底气”。
现场一:技能培训促就业,共奔小康“不掉队”
4月6日,在位于易县的河北诚瑞轩珠宝首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根根粗细不同的彩色丝线,被工人们编织成精美的饰品,被赋予平安、喜乐、吉祥的寓意。
河北诚瑞轩珠宝首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绳饰手作”公司。在公司打工的沈春兰今年47岁,是易县流井乡全山庄村的脱贫户。
“手工编绳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容易掌握,工作时间灵活,非常适合农村妇女就业。”沈春兰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派出手工师傅来到全山庄村,对村里的居家妇女进行一对一手工编绳培训。自己只用了一周时间就熟练掌握了编绳的技能,如今一个月能收入一千多元。“干活快的妇女,一个月挣3000多元,还不耽误干农活。”
“我们优先聘用农村妇女、残疾人,并吸纳附近村镇有编织技艺的妇女加入公司。”河北诚瑞轩珠宝首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董新瑞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大力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已经在多个村开展免费编织培训,引导农村妇女利用闲散时间学习手工编织。目前,全县有11个乡镇20多个村的居家妇女加入到手工编绳的队伍中来。
现场二:公益岗位促增收,小康生活有盼头
距离易县县城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是林木葱茏的清西陵景区。4月7日一大早,61岁的齐和平就起身了,在景区周围转来转去。从2019年起,他身穿红色马甲,随身携带防火工具,坚守在护林工作第一线。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