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在离前线只有七里地的孙家庄小庙设下手术室。就是在手术中,他的手指被意外割破。1939年11月,因伤口感染,白求恩倒在了唐县黄石口村的土地上。
在近两年的抗疫之战中,无数医护人员发扬白求恩精神,使其时代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一只银杯
“不要忘记妈妈。”1938年9月,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柯棣华来中国前夕,母亲送给他一只银杯,杯身上刻着这行字。“柯棣华病逝后,银杯几经周折又回到了柯棣华母亲的手中。1988年,柯棣华的亲人将这只珍贵的银杯赠送给了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文博副研究员王欣介绍。
柯棣华在中国度过了将近4年时光,这只银杯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当年,柯棣华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其他4名医生抵达延安。延安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但柯棣华却想做得更多:到前线去!1940年,柯棣华来到了晋察冀边区,在唐县葛公村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外科教员。
“1941年,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担任院长期间,他亲自实施手术2000多例。”王欣说。
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过度疲劳的柯棣华因病去世,32岁的他在葛公村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银杯光芒不减,时代续写荣光。在今天的石家庄石丰路,柯棣华职业专修学院巍然耸立,无数青年学子在柯棣华精神的感召下,孜孜不倦学习医学知识。
三颗地雷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还珍藏着三颗地雷。“这是李混子爆炸组使用的自制的地雷。抗日战争年代,李混子带领群众开展地雷战,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文博副研究员尹小杰介绍。
李混子爆炸组1943年7月成立于河北新乐北李家庄村,原名民兵爆炸小组,由共产党员李混子担任小组长。“李混子带领爆炸小组创造了炸毁敌人火车头7个、车皮30多节、毙伤敌人150余名、炸毁桥梁若干的辉煌战绩。”讲解员杨天奇说。
1946年6月,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新乐驻军为确保铁路运输畅通无阻,企图“扫平”北李家庄,消灭李混子爆炸组。杨天奇讲述,李混子带领爆炸组和全村群众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炸死敌人30余个,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战斗结束后,冀中区党委及时总结对敌斗争经验,号召全区开展“李混子爆炸运动”。1946年12月,正当冀中各地的爆炸运动蓬勃开展之际,李混子不幸牺牲,年仅23岁。
李混子离世后,冀中平原各处依旧巨雷轰鸣,“铁西瓜”遍地开花,给予敌人有力打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