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要闻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红色遗产赓续精神血脉

请扫描二维码 观看相关视频

□韩新新 熊庆 李质超

日前,我们走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通过一把铡刀、一尊雕像、一只银杯和三颗地雷,去探寻那些尘封已久的红色往事。

一把铡刀

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位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北部,走上二楼展厅,就能看见展柜里陈列的一把锈迹斑斑的铡刀。刀片左侧显示“曾於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高蠡暴动”字样,右侧显示“铡去八个红军同志头颅之铡刀”字样。

讲解员何瑞霞介绍,高蠡暴动始于1932年8月27日,是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高阳、蠡县地区人民掀起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

“在暴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驻扎在安国的敌人——白凤翔部的一个骑兵连,包围了正在北辛庄开会的红军游击队。激战两个多小时后,游击队员大部分突围,北辛庄高小教员、高阳东南区党委书记蔡书林等17人牺牲。”何瑞霞向记者讲述道。

国民党反动派不仅对红军游击队员及其家属进行了疯狂报复,还用铡刀将蔡书林、蔡黑林、陈志刚、徐特尔、王双月等八名红军游击队员的头颅铡下,高悬树梢示众数日,以此震慑当地农民。

“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员的意志是打不倒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战斗在冀中平原,高阳、蠡县地区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军参战,他们踏着先烈的血迹,与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何瑞霞动情地说。

一尊雕像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里,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静静伫立。白求恩身着燕尾服,右手下垂,左手插在裤兜里,神态自若,潇洒飘逸。

“这尊雕像是1940年由出身雕刻世家的刘庭芳,历经几十个日夜制作完成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文博副研究员杨琳介绍了雕像的来历,把我们重新带回到80多年前,仿佛看见了那位救死扶伤于烽火前线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1938年1月,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来到中国,并于3月31日到达延安。白求恩此行,不仅带来了大批医疗物资,还带来了高超的医术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

“白求恩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就检查了500多个伤病员,第二周就开始施行手术。四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0多名伤病员很快恢复健康回到前线。”说到白求恩的敬业精神,杨琳这样介绍。

1939年下半年,日军加紧对晋察冀地区的封锁、扫荡。白求恩率队来到战斗最激烈的摩天岭,(下转第三版)

2021-04-0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2874.html 1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红色遗产赓续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