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王虎云)中国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发布通知,《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审慎合规经营,严防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专家认为,通知意在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降低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业相关风险。为防范资金跨市场套利,建议借助监管科技手段,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监控和管理信贷资金流动。
个人经营性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经营用途贷款,有助于满足企业临时性周转性资金需求,但近期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规将经营用途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经营性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扰乱了房地产调控大局,容易引发局部房地产市场过热;本应流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被挤占,影响了宏观政策实施的效果。”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对企业和居民个人来说,用经营性贷款购买住房,推高了杠杆率、负债率,一旦房地产市场或政策发生较大变化,还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对银行而言,过分依靠房地产来扩大规模、抢占份额,既存在政策风险也存在信用风险。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出台这一政策的意图主要是强化管理,防止经营性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通过压实银行资质审查、资金用途追踪责任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尽可能降低相关风险。
具体而言,通知从加强借款人资质核查、加强信贷需求审核、加强贷款期限管理、加强贷款抵押物管理、加强贷中贷后管理、加强银行内部管理等方面,严防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建立违规行为“黑名单”,加大处罚问责力度并定期披露。
董希淼认为,在多地纷纷开展检查之后,通知有助于统一各地的行为并为严查提供支持,对尚未行动的地方也是一种督促。但关键还是要稳定公众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此外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借助监管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系统,提升贷款用途监控的能力和效率。通知提出,将企业和个人违规挪用经营用途贷款的相关行政处罚信息及时纳入征信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借款人挪用贷款用途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
曾刚提出,从长远看,要更有效地降低资金跨市场套利,除进一步强化银行责任外,还应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强化资金流动的监控与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