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现在我手中拿着的,就是我馆的镇馆之宝——《贺果日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讲解员全媛媛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一本书角残缺、书面泛黄的日记本。斑驳的扉页上写有“上谷日志”几个字,因保定古称上谷郡而得名。因是贺果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求学时所作,故又称为“贺果日记”,为近现代一级文物。
“中共旅欧支部是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支‘劲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长曾素梅介绍,1925年3月,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中共旅欧支部成立,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西欧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个重要渠道之一;为党的创建、发展、壮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组织和人才准备,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乘法国游轮赴法勤工俭学。到达法国后,蔡和森一直与毛泽东保持着书信上的来往。后来,这些重要通信汇编成《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全媛媛介绍,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寄出一封题为“给毛泽东信——社会主义讨论,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的信,用2700余字与毛泽东交流自己的想法。
“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不久后的9月16日,蔡和森又给毛泽东寄去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明确提出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说法。
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蔡和森也就成为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
“对周恩来、邓小平等众多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故事了解得越多,我的心情就越发激动。现在的我和百年前的他们正是同龄人,他们在法国的逐梦故事一直感动着、激励着我,也更坚定了我留学报国、奉献家国的信念与追求。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定会把自身所学回报给伟大的祖国。”在法国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留学的张乙江说。
“在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一位自称是‘拄拐杖’的老学生——徐特立,他赴法勤工俭学时已经43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志愿者、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的赵治垒讲起了徐特立留法勤工俭学的故事。
徐特立本是湖南长沙的一名教师,赴法之前,好多人都劝他不要去国外受苦。徐特立却说:“我不怕人家笑,定要说出我的意思。等到了60岁,我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岂不枉过了日子?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到达法国后,徐特立这位“老”学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学法文。回国后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很快成长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和革命家,成为我党在教育方面的重要领导人。
“如今祖国强盛,徐特立学以救国的伟大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奋发前行,让我在学习懈怠的时候不忘先辈赴法求学的艰辛历程。我将学以自强,学以报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奉献我们青年学生的一份力。”赵治垒说。
“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只是传承我馆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长曾素梅表示,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该馆将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致敬 爱党”为主题,争创红色文化精品课,设计满足大中小学生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宣教活动,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精神走进校园,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