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立宾 王日成
穿过保定市繁华的裕华路,在满是生活气息的金台驿街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展示、宣传、收藏、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的纪念展馆里,珍藏着《贺果日记》《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静静讲述着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留学运动。
《贺果日记》
1918年10月6日,保定火车站走出三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其中,那位高大英俊的是毛泽东。
这是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保定。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24岁的萧子升和23岁的蔡和森。三位年轻人此次专程来到古城保定,是为了安排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事宜。
6个月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恩师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等来信,告知其有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的消息。于是,毛泽东所在的新民学会开始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到达保定之前,毛泽东等人先是乘火车到达北京,来到由蔡元培、李石曾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总部—— “北京华法教育会”。在这里,毛泽东与从事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准备工作的蔡和森会面。
这段历史被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就读的湖南籍学员贺果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里。(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