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进行部署。未来五年,中国制造将迎来哪些新变迁?
夯实基础,加强“底盘”支撑
中国制造加快升级,练好“基本功”尤为重要。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未来五年,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放在关键位置。
半导体材料、电容电阻、传感器……当前,基础元器件渗透至各个角落。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等,同样支撑着中国制造的“底盘”。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2021年,工信部将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形成重点攻关清单名录,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监测评估,并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带动作用,实施挂图作战、“揭榜挂帅”等制度,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聚焦创新,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技术的落脚点在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关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阶段的转换要求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的背后,是创新的集成与应用,是新动能的持续培育,更是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构筑。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将初步建成,工信部将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同时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降本减负,助力企业复元气增活力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鼓励资源要素向制造业聚集。
从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到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聚焦制造业降本减负,我国做出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个目标。”肖亚庆特别提出,中央财政将在“十四五”时期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工信部将通过3至5年时间,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制造业领域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据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