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政经济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激发河北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曹妃甸首钢京唐运输码头。杨立文 摄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自动化生产线。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供图

□记者 赵晓慧

春为岁首,携希望和梦想出发。

7年前的早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放眼今朝,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实现,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幅宏伟的“大蓝图”在中国京畿大地徐徐铺展。

协同发展 交通先行

清晨在八达岭看太阳升起,中午在天津感受最地道的美食,到了晚上还能欣赏到正定古城最美丽的夜景……这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描绘出的一幅蓝图。

如今,这一切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2020年12月27日,雄安新区刚刚落成的雄安站内,复兴号高速动车组C2702次列车准时发出,驶向北京西站。自此,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京与雄安这座“未来之城”紧紧连在一起。

除了京雄城际铁路之外,京津冀的“高铁名单”还有一长串:京津城际铁路延长线、石济高铁、京张高铁……高铁逐步连点成网,京津冀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已初具规模,空间上的“一体化”正悄然变成时间上的“同城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按下“快进键”,“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陆路连通了,海上通道也在加紧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口互动频繁起来,增多的航线像一条条线,串起秦皇岛港、唐山港、曹妃甸港、天津港、黄骅港等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而行提供交通支撑。

构建“陆海空”综合立体交通网,京津冀空铁联运进一步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已初步形成“双核心”(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双辅助”(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机场)+“多节点”(支线机场+通航机场)的三级机场梯队,对服务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具有综合性的意义。

生态优先 联防联控

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来,三地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协同,纷纷打出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区域大气“气质”日趋好转,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

位于北京正北方向180公里的丰宁,是华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这里曾是内蒙古风沙南侵的重要通道,素有京津上风上水之称,既是“水源地”,又是“防沙墙”。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县域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如今,一道绿色屏障崛起于丰宁,协同发展的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丰宁只是河北省加快建设区域生态屏障、当好首都生态“护城河”的一个缩影。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海更美,河北强化生态优先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修复,京津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打破行政壁垒,与北京建立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和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天津市签订第二轮引滦入津上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现了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

携手环境治理,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去年,完成营造林88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提高到35%;

筑牢生态屏障,在京津周边张家口、承德、保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红线面积73%,全力构建“两屏”“两带”“多点”的京津冀生态屏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迈好第一步,呈现新气象。2021年,河北将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强化与京津的联防联控和协调联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支撑区提供坚实保障。

产业协作 优化布局

随着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整车项目的引进,一个千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正在渤海之滨加速形成。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产业活动单位904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171个,总投资11348亿元。

承接好京津产业转移,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挪移”,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

围绕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河北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围绕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建立健全组织推进机制,构建完善省级层面规划体系,先后与京津签署三轮战略合作协议。

搭建承接载体——精准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5个协同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和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通过举办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会等重大对接活动,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仅2020年就承接京津基本单位5412个;

优化营商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提升审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施跨区域协同监管,推动京津冀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京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

改革体制机制——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获批并加快实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32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部完成;河北与京津实现了一批资质认证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通;

加快协同创新——河北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等累计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5家,共建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95家,实现京津冀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资质互认、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协同发展向深而行,“一盘棋”渐入佳境。企业跨区域创新更加频繁,生产制造业疏解项目落地生根,现代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产业转移呈现出风生水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远期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河北不断迸发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2021-02-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0656.html 1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激发河北高质量发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