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孙雪梅 张贺楠)近3年来,安次区倾力打造“百里环线党建示范长廊”,并将其纳入全区组织工作3年规划加以重点实施,涌现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树得牢的党建标杆,为全面助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建设强区新城、美丽安次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党建+特色产业”——全面整合优质资源,加快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杨税务果蔬基地、码头印包小镇、东沽港鸡肉制品”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杨税务乡孟村党支部采取支部统筹规划,党员带动群众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以大棚瓜、菜为主的高效农业。目前,全村建设标准化瓜菜大棚近千个,种植面积近2000余亩,年创产值3000万元,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瓜菜生产专业村。
“党建+生态旅游”——充分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人文渊源,打造了“落垡生态浅滩、葛渔城红色文化、调河头风筝小镇”等一系列乡村休闲旅游“新坐标”。葛渔城镇新立村党支部坚持以“红色力量引领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镇区丰富的党史文化和自身区位优势,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安次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开创性地打造红色文化小镇,有力助推了村街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飞速发展。
“党建+美丽乡村”——努力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与发掘文化内涵的同频共振,涌现出多个以“尊师重教、孝老敬亲、文明平安”类型为代表的魅力乡村。仇庄乡西尤庄村党支部秉承“祟学重教纳百川,见贤思齐立德行”的村训,以“儒雅立品”为核心理念,打造儒雅文化党建特色品牌,培养一代代学子奋发图强,让乡村文化脉络持久延续,仅100余户的小村庄就走出了数十名包括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大学生、博士、硕士研究生,一个“崇尚学识、读书光荣”、浓郁书香氤氲弥漫的文明小康村逐渐形成。
“党建+集体经济”——积极发挥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行合作社、投资入股、企业联建等新兴发展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花样蝶变”。北史家务乡北史家务村党支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党组织+一站式服务”“党组织+网格化管理”“党组织+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形成了“一强三引领”党建工作新格局。他们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搞开发、上项目、建市场,从创业之初的8个小摊位发展到资产总额达2亿元的集团公司,走出了一条着眼服务谋思路、整合资源求发展的壮大集体经济成功之路。
“党建+特色社区”——坚持“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提升党建水平,完善治理体系,优化服务能力,打好区域联动“组合拳”,打造城市党建同心圆。永华道盛德社区党支部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建立健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综合服务站协调联动的“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架构,创建“老刘调解室”个性化调解工作平台,在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系列服务居民的新途径。
“党建+两新组织”——按照“强基础、增活力、促发展”思路,探索创建“123456”工作法,为“两新”组织注入“红色引擎”,全力打造“两新”党建特色样板,实现了组织发展与党建工作双融双强、同频共振。
“党建+红色教育”——坚持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强力推进“红色元素”与育人事业的有机融合,有效激活红色引擎,拓展学校德育空间,全方位打造“红苗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