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晓慧)“三地产业协作精准对接依然存在短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存在短板弱项、影响产业对接合作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京津冀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景祥称,进入“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与京津产业对接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大力推进协同发展承接平台建设。以雄安新区为核心,集中抓好重点承接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通武廊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园区共建。提升平台承接能力,强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推动创新共同体建设。通过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强区域间合作,发挥北京新型科技、尖端科技研发优势对津冀两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逐步缩小京津冀在创新能力的差距。
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将完善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作为重要抓手,明确三地产业发展定位,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和协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开展产业高效对接提供便利条件。
全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与京津两市对接沟通,积极推动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推动教育、医疗改革提升,与京津教育机构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有序做好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工作。推动文化旅游领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