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世良 颜征华
伴随着党和国家扶贫开发事业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贫困问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逐年缩减,特别是近几年的国家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使不少地区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我省邢台市的任泽区,就是以坚实的脚步,突出的业绩,一举跨出了贫困队伍行列、跨上了全区携手奔小康的一个典型。
邢台市任泽区(原任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华北平原腹地,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农业地区,总面积431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区)、195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县设区。
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任泽区全区上下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产业发展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因地施策,合力攻坚,凝聚起全区上下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强大合力,2018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脱贫出列。退出省级贫困县后,任泽区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继续采取有力举措,持续推进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2019年底,全区3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10月,剩余164户、426人全部脱贫退出。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93户、6768人彻底解决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脱贫离不开坚强的组织保障。任泽区落实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责任制,每月至少5个工作日研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明确区委副书记、分管副区长为直接责任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为驻村工作责任人。区委、区政府坚持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构建了党政齐抓、协同攻坚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书记、区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紧跟,全面压实乡、村两级主体责任;各行业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将政策、项目、资金精准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推进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市直、区直机关100名优秀干部分包33个贫困村,实现了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全覆盖。
任泽区始终聚焦精准理念,精益求精抓好工作落实。坚决贯彻“六个精准”要求,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执行到位、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高脱贫质量和效益。细致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精准脱贫,资金保障是关键。在具体工作上,任泽区坚持聚焦安全高效,多措并举加强扶贫资金监管。2020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851.31万元,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项目、雨露计划贫困生补贴、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区本级投入。区本级安排扶贫资金860万元,比上年度提高12%,达到本级预算2%的要求。严格落实《河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先后出台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全力做好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建立健全区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快项目立项和审批进度。加强过程管控,严格落实扶贫项目合同管理、招投标、政府采购、验收报账和公示等制度。继续实行区级资金使用主管部门、乡镇、村委会和扶贫对象(项目单位)“四联签”确认制度,确保扶贫资金支付安全。
为了提高脱贫质量,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任泽区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贫防返贫长效机制的意见》,实施“1114”防贫防返贫长效机制,建立一套机构、设立一套监测标准、划定一套预警监测线,采取政策救助、长期护理险、防贫保险、社会救助四项措施,在195个村设立联络室、明确285名乡村预警员,形成了“乡村预警、部门联动、个人申请”相结合的预警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边缘户家庭不致贫。2020年共救助800余人次、500余万元。
生态扶贫
铺就绿色小康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扶贫项目的实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脱贫,要将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减贫和绿色发展的共赢。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任泽区委、区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永恒课题,秉持生态优先补民生短板理念,将造林绿化作为重要生态工程和重大民生实事科学谋划,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全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中, 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将“城旁、路旁、河旁、村旁”作为绿化重点区域,突出“生态林绿化保绿量、城区绿化提品位、廊道绿化出形象、环村绿化带产业”,使城乡品位不断提升。
在“绿起来”的同时,如何又能让贫困户“富起来”?任泽区锐意创新,实行“造林+扶贫”新模式,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撬动农发行贷款,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并依托储备林资源,积极发展林苗、林药、林菜、林养等林下种养殖,帮助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享红金、家门口打工赚薪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平原地区林下复合经济新样本。
在大规模造林绿化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共赢?按照区委书记李海林的设计,以储备林建设为载体,根据不同树种特点和生长年限,发展立体复种式林下经济,高效利用土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为了使储备林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任泽区结合林下种植的实际需要,将政策要求的行距、株距均为3米的种植,改成了行距4米、株距1.6米,每亩由75棵增加到104棵,实行南北行栽植模式。实践证明,这一调整,既为林下作物的受光、灌溉、管护、收割预留了空间,又提升了经济效益。
家住任泽区赵村的李雪格,曾经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该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引导下,在村旁、路旁种植白蜡、国槐等经济树种,林下套种金银花、菊花和谷子。村里优先安排李雪格在家门口干活儿拿薪金,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李雪格说打工每天工资50多元,每年按十个月算就是1.5万元,储备林分红1200元、光伏发电2500元,家里的7亩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年收入8000多元,一年下来就是2.6万多元。
为了让贫困户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任泽区推广种植国槐、白蜡等经济效益好的高端苗木,打造北方国槐种植基地。同时,引进专业化林木种植公司,探索建立“种、管、护、营”四位一体储备林建设机制,严格种植标准、严把施工关口,科学的精细化种植管护,全面加强林木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防护措施,确保树木种得活、留得住,保证树木成活率和种植效益。
如今,依托储备林资源,宜苗则苗、宜药则药、宜养则养,林下复合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任泽区发展林药、林油、林苗、林菜、林禽、林菌等林下种养殖3万余亩,2084户贫困户每年享1200元的固定分红,初步实现了“政府要绿、企业得利、群众受益”的三方共赢。
产业扶贫
敲开致富幸福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稳定脱贫,产业是根本,增收是关键,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准扶贫要找准症结把准脉,‘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和‘活血’,激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李海林说。
为了让贫困户动起来、干起来,2018年任泽区整合236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依托盛世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按照“政府+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设扶贫产业园。园区将贫困群众嵌入到产业链条中,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流转土地拿租金、家门口打工赚薪金、扶贫资金入股享红金。
扶贫产业园区占地面积2000亩,共建有198个春秋冷棚、30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和冷库、分拣中心,年可生产优质果蔬280万公斤。园区采取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合作社社员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承包2-3个果蔬大棚,基地负责种苗、农资、技术、销售,承包人员负责田间管理,收获时按产量和等级计算收入。在种植品种上选择了蜜童西瓜、豫艺酸甜果番茄等高端果蔬品种,采用水肥一体、熊蜂授粉等生产绿色有机果蔬,为北国超市、永辉连锁、家乐福集团等商超提供优质农产品。
针对贫困户缺乏种植技术的难题,任泽区按照“政府+学校+基地”一体化模式,建立了省农科院植保所任泽区专家工作站,并通过开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农技专家远程指导和现场教学的模式,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和指导。
在建设扶贫产业园的同时,任泽区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充分整合扶贫资金,发展光伏发电、储备林等产业化项目,让贫困户赚租金、拿薪金、享红金。还通过扶贫车间吸纳和设置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帮助年龄较大、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无法经过市场参与就业的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加贫困户务工性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教育扶贫
斩断代际传递“穷根”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任泽区坚持“教育扶贫断穷根”的攻坚理念,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三免一助”“两免一补”等扶贫政策,并探索推行“2345”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模式,通过“一扶一帮”,为贫困学生打开“希望之门”。
“2345”结对帮扶模式,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脱贫主阵地和教师教育脱贫主力军两方面作用,做到贫困学生“一生一帮”对象清、“一生一册”底子清、“一生一策”对策清,围绕扶生活、扶学业、扶心理、扶志向四方面内容开展帮扶活动,力求达到“物质上有帮助、心理上有疏导、学习上有进步、亲情上有联系、品德上有提升”的“五有”帮扶目标。
11岁的吴紫瑶如今读六年级,母亲重病常年用药,一家人因病致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教师结对帮扶的受益者。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然而吴紫瑶家里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吴紫瑶的结对帮扶人,任泽区北街小学校长尹梦东了解到吴紫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送来了电脑和智能手机。考虑到吴紫瑶年纪小,尹梦东还手把手教她如何加入班级的QQ、微信群,如何提交作业。
“精准扶贫,教育为先,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部分,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前提。”李海林说,任泽区下大力气开展教育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他们“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
为了防止贫困学生复学再辍学,任泽区建立监督复学、联控联保和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适龄儿童信息,并实时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进行数据双向比对,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同时,在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建立预警工作站,配备预警员,负责防贫预警信息的排查和上报。
2020年,任泽区帮助建档立卡户、低保户、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特殊供养家庭等四类贫困家庭的1410名贫困学生得以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结对帮扶620名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点亮了人生梦想,在全区学校建立预警工作站214个,配备预警员537名。
健康扶贫
改善民生大福祉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防返贫的“拦路虎”。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任泽区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健全完善区级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基础上,针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任泽区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台账,组建5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抽调231名乡村医生,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送医上门、免费义诊,为贫困户提供“家庭医生”式帮扶,从心理、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给予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指导,努力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为了实现让贫困群众看上病、看好病的目标打出“组合拳”,任泽区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保险二次报销+民政医疗救助”等保障衔接,为贫困群众缴纳扶贫健康保险,实行“打包”救助,以提高保障水平。
“多亏了防贫险,解了我燃眉之急。”任泽区骆庄乡村民刘雪考因重大疾病在医院住院治疗花费较大,超出家庭承担能力。由于缴纳了防贫保险,刘雪考在医疗报销基础上,收到了16099.04元的理赔款,为其后续治疗提供了经济保障。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健康扶贫成果,任泽区从“防”字入手,以运用“互联网+医防融合”为手段,在全区搭建涵盖大病救治慢病管理、贫困人口信息等内容的“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县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监测管理、跟踪服务,打造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监测预警的“智慧医防”模式,有效阻断“病根变穷根”。
(本版图片由任泽区委宣传部宋杰提供)
编后:任泽区走出了“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路子,很有借鉴意义,不仅仅是让任泽区的人民致富,走上幸福路,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场景,不仅让人看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给贫困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看到了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开启的新征程。
联系人:康世良
联系电话:18632126918 13803330843
邮箱:KsL7257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