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郑良 董建国 邰晓安)近日,各地陆续公布2020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已有福州、泉州、合肥、南通、西安、济南6城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至此,全国“万亿城市”已达23个。
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梳理近些年不断扩容、分布更均衡的“万亿城市”发展路径可以看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发展动能转换,创新驱动作用显现,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城市群引领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深刻变革中,呈现出多点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6城新入围,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平衡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再添江苏南通和安徽合肥两个万亿级城市。加上此前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目前长三角已拥有8个万亿城市,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长期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发展洼地的福建,正在迎头赶上。继2019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之后,福建在2020年保持了3.3%的增长,福州、泉州两地同时“晋级”万亿城市,东南沿海洼地正在加速隆起。
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加速释放。西安成西北首个万亿级城市,目前西部地区已有西安、成都、重庆三个万亿城市;中部地区有长沙、合肥、郑州、武汉等四个万亿城市。
2020年,济南生产总值达到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中国北方地区有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四个万亿级城市。
动能转换折射城市发展新内涵
梳理这些万亿量级“新晋城市”增长亮点和发展路径,可以看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些城市并没有单纯追求GDP,而是通过发展动能转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作用明显——
福州市市长尤猛军表示,“十三五”时期,福州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444家增加到2052家,数量翻了两倍多;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从1.76%提高到预计2.2%;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4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
2020年,西安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4%,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新增科技企业1500余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7%。
构建新发展格局危中寻机——
新晋万亿城市中,不少是制造业大市、外贸出口大市。疫情冲击下,海外市场萎缩,制造业如何突围?各地背靠庞大的国内市场,依托长期积累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工业生产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等数据企稳趋好。
以泉州为例,工业占泉州经济的半壁江山。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泉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有力地稳定了经济增长。
过去的一年,合肥市工业生产贡献突出,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72.32亿元,同比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5%。济南同样实现工业强势引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此外,西安、福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7.0%、5.3%,实现稳中有进。
依托城市群引领带动——
近年来,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布局成效显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国高质量区域发展布局日渐清晰,多个经济增长极齐头并进。
此次不论是新晋城市,还是原有的万亿级城市,既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的受益者,又是所在区域的“领跑者”。
高质量发展引领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万亿城市为龙头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2021年,中国各大城市将在整合要素、盘活资源、提升质量方面展开新的动作。根据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烟台、常州、徐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均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国内万亿级城市将继续扩容。
经济总量提升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这一结果,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更应关注质量、效益、结构,更好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