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静
“儿子,我和你爸都挺好的,不用惦记我们。你看,今天家里还来了好几位志愿者呢。”“只要孩子们健康平安,疫情结束后也能再团聚。”
随着“幸福来敲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轻柔的敲门声,“空巢老人”冯何云有些失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的笑容诠释出的,是别样“团圆”的新年味儿。
当新春佳节遇到疫情传播风险,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新变化“解锁”的新年味儿扑面而来。
据统计,1月28日、29日和30日,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分别为308万、283万和296万人次,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有调查显示,今年,更多年轻人选择网购年货寄回家,通过快递礼品送去新春祝福。
其实,不论是在何地、以何种方式过年,大家的理由和目标都是一致的——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快过年了,在外打拼的人们对妻儿老小的思念之情就会越来越浓。然而,国家有倡议、防控有需要,接受“就地过年”这份“特殊”的邀请,于个人于家人都是最大的关爱,毕竟平安健康才是最好的祝福。
“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确实,如钟南山院士所说,选择不回家过年,背后是许多人对防疫工作的理解和配合。钦佩之余,也应追问,在“就地过年”的主题下,该如何了却无穷的思念和牵挂?
连日来,全国多地陆续发出了“就地过年”倡议,不少地方更是向外来务工人员派发了留心、留岗、留薪的“硬核”礼包,从餐饮商超、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服务不断线,到专项补贴、生活补助和消费券等“真金白银”补贴,再到关心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面面俱到,诚意满满、实惠多多,引得网友纷纷点赞。
让看似“遗憾”的就地过年充满温情,充满“烟火气”,这些“新花样”也提醒着我们,暖心、安心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哪怕身在异地他乡,过年的“仪式感”也不能少。
心安之处即故乡,激荡起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年味儿,幸福感也可以满满当当。为了更好地团圆,让我们一起把关怀和温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