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鑫鹏 通讯员李潇宇 张博)“哞……哞……”1月29日一大早,走进顺平县河口乡中下邑村邑丰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一阵阵叫声传来,脱贫农户李文祥正手拿铁锨清扫牛棚,一头头肥硕的肉牛悠闲地啃食饲料。
李文祥今年72岁,和身患糖尿病的老伴儿相依为命,曾经家里种着2亩8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一整年,到手不过万元,家庭收支很困难。2016年,李文祥加入了邑丰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此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也越过越好。“我的工作就是喂牛、打扫卫生、消毒,每天拿工资,再加上年底分红,一年能收入1.6万多元!”李文祥满足地说。
中下邑村曾有100多户贫困户,养殖肉牛是这个村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肉牛养殖过程中管理、疾病防治等难题,村里成立邑丰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6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肉牛圈5000平方米,饲料加工及库房300平方米。合作社为村民免费提供养牛场地和技术、设备支持,贫困户散养的肉牛可以送到这里集中养殖。现在,合作社牛场养殖肉牛达200余头。
“现在这个季节喂牛时要注意软硬搭配。”农户刘涛一边麻利地往牛槽里倒着草料一边介绍。目前,他在合作社寄养着10头牛。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东尧城村养殖奶牛,离家较远,不便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将牛转到邑丰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寄养之后,刘涛可以每日与社员交流养殖经验。如今,由于管理到位,喂养精细,刘涛的牛更是不愁卖。对他来说,牛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和“钱袋子”。
“贫困户一头牛收入能达到3000元。”算起收入账,合作社负责人刘爱东脸上满是笑容,“贫困户到合作社打打零工,一天能挣100块钱左右,年底还能拿分红。”中下邑村曾经的贫困户通过“牛”养殖,增加了收入。合作社成为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过上“牛”日子的“领头牛”。
据了解,邑丰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果品产业的优势,用果树叶作为辅助饲料喂牛,可以增加肉牛的有机酸摄入,牛粪又可作为果树的有机肥料循环利用,为当地果农节约成本,提高生态效益。
刘爱东说,今年想着扩大合作社规模,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带领更多群众过上发家致富的“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