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鹿泉区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鹿泉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坚决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经济运行、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鹿泉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鹿泉区参加全市集中开工项目共计50项,总投资14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5.8亿元。”12月3日,2020年石家庄市第四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鹿泉区举行。
据悉,鹿泉区参加本次集中开工的10个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文体旅游、装备制造和交通等多个领域。其中,总投资8.5亿元的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项目,主要用于汽车雷达的研发、生产。未来,这里将建成国内规模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商用雷达研发和生产基地,为建设经济强区、魅力鹿泉、生态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再添高质量发展活力。
近年来,鹿泉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三创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四种类型经济”,全面构建“一区、三平台、四产业、多集群”的发展格局,推动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我们会在年初拉出项目盘子,制定领导分包,再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在开工活动现场,鹿泉区大项目服务中心主任王鹏展介绍,针对项目在立项、施工、建设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会不定时联合其他审批、监管部门深入项目建设现场,为其解疑释惑;通过优质服务让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为鹿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鹿泉区按照石家庄市积极构建“4+4”现代产业格局和发展“四种类型经济”的战略决策,始终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的发展宗旨,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把项目建设纳入区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严格落实项目包联责任制,区级领导带头包联重点项目,定期深入项目一线,现场发现问题,并实际解决问题,有效推动各类项目加快推进。2020年实施重点产业类项目107项,总投资1099.8亿元。截至目前,智慧物流产业园、九州通医药等20个项目,以及科林电气装备制造基地等20个续建项目陆续开工、正在加快推进,14个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前期工作,确保12月底前全部开工。积极开展线上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认真组织开展“招商月”活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外出招商,全年签约引进项目30个,拟引资123.8亿元,为鹿泉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
“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始终全省领先,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54所、13所、远东通信、科林电气、君乐宝乳业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一批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立德电子获评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科林电气、13所、54所获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河北、为省会、为鹿泉争得了荣誉。”鹿泉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三五”期间,鹿泉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聚焦创新平台、创新主体,打造更完善的创新体系。制定《石家庄市鹿泉区关于进一步大力鼓励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安排60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全力支持创新创业。5家技术创新中心、55个项目顺利列入石家庄市2020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为翔拓航空等8家企业申请2020年省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和军民融合发展奖励资金,促成无线探测、信息侦查等技术交易8项,交易额2100万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数字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2020年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推动数字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同时,鹿泉区坚持把开发区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继续推进开发区“1+8”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新九通一平”建设,补齐短板弱项,连续三年名列石家庄省级开发区第一名,荣获“河北省先进开发区”称号。出台了涵盖资金贷款支持、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服务、加强对外开放等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了开发区企业家联盟,支持企业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举办了开发区实绩贡献突出企业表彰大会,对36家实绩突出企业进行了表彰,进一步凝聚起了开发区企业家投资鹿泉、扎根鹿泉、回报鹿泉的积极性,为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民共建共享生态家园
清晨的阳光洒向海山公园湖面,为清澈平静的湖面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啾啾鸟鸣汇成一曲悦耳动听的乐章。市民李佳玮来到公园加入“晨跑大军”,在天然氧吧中锻炼身体。作为老获鹿人,他见证了海山公园、石柏公园、十里花廊等城市绿地的“拔地而起”,一座座免费开放的公园成为百姓乐享生态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的胜地。面对无限美景,他感慨地说:“天蓝地绿、畅快呼吸真是我们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
近年来,鹿泉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优化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该区以山前大道为纽带,以环抱犊寨景区、龙泉古镇、龙泉湖湿地等节点为核心,结合乡村振兴,构建“文旅融合、城乡一体”的全域旅游工作思路,探索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鹿泉经验”。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开放景区景点,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打造贯穿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截至10月底,已接待游客1192万人次。稻香村、龙泉古镇等旅游产业项目有序推进,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河北省冰雪运动示范区,石家庄市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评定为“石家庄市文化产业园区”,白鹿泉乡东土门村、谷家峪村,石井乡山后张庄已初步筛选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鹿’走来、‘泉’是风景”的旅游名片持续叫响。
持续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抢抓全国水系连通试点县区和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机遇,实施全域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扎实开展滹沱河、太平河、洨河、古运河整治。统筹实施太行山绿化和“三边”(道边、水边、房屋边)绿化,完成造林绿化5.1万亩,义务植树92万株,东升村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加大环境执法检查力度,充分利用红外视频监控和报警平台,借助无人机飞检等监管模式,实现精准执法、远程执法、全天候执法,依法处罚12起露天焚烧行为。完成年度19个矿山修复治理任务。关闭自备井35眼,实现地下水压采量122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
“现在每个月收入三千余元,比原来自己种植农作物效益高,既能照顾家,又能增加收入,我觉得日子比过去好的多。”前东毗村村民刘银亭说。前东毗村位于鹿泉区东北平原地带,土地肥沃。近年来,前东毗村依托苗木花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村集体年收入达70多万元,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鹿泉区以实现农村“8个100%”为抓手,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加快实施引江水水源置换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提升厕所1.1万座;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闭环处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专项考核全市第一,全市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和石家庄市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现场会在鹿泉区召开。大力整治农村生活污水,208个村中已有69个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治理,139个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全区打造美丽庭院1779个,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精品村10个,示范引领乡村振兴。今年,全区新增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乡镇1个,省级文明村3个,寺家庄镇优秀青年人才库团队荣获第六届“石家庄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全区农村环境进一步优化,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大力度振兴乡村产业。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完善农村体制机制,全区省级农业创新驿站达到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区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5个。截至10月底,粮食产量达到14.5万吨,蔬菜产量43.7万吨。大力发展中草药、林果业等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君乐宝乳业,建设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航母,成功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黄壁庄镇“中草药之乡”建设全面铺开。今年1-9月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345元,同比增长3.2%,广大农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十四五”期间,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各类风险挑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艰巨繁重任务,鹿泉区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保证速度和规模,注重质量和效益,确保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争分夺秒抓项目,紧紧围绕“1+3”产业体系,坚持招商常态化,标准高端化,力争引进北京金晟达、北京智创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切实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靠前服务促运行。精准做好企业帮扶,严格落实领导分包制度,打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和堵点,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加大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做好“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实施“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大力扶持企业上市,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
聚焦前沿兴产业。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军民融合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前沿科技、技术成果在鹿泉转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打造特色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数字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有序推进5G网络布局,谋划建设5G产业园。大力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聚焦机器人、无人机、区块链、量子通信等高端智能产业,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全力以赴保民生。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努力让群众的幸福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力做好“保就业”工作,扎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就业、有收入。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聚焦重点群体,坚决防止因病返贫、因疫返贫,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调度力度、狠抓落实、加快推进,确保所有民生实事按期完成。
注重实效转作风。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创先争优,以“走在前、做表率”的奋斗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昂扬向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