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庆敏 王林红
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小板栗,在迁西却催生出一个响当当的县域特色产业,年产板栗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这一切,都得益于迁西县以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迁西板栗的标准化生产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实现优质高效的呢?
第一站:走进中国板栗博物馆,探访板栗生产“标准化”之源
“丰饶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就了迁西县‘中国板栗第一乡’的盛誉。”12月9日,在中国板栗博物馆的展厅里,讲解员张建荣告诉记者,迁西是唐山市唯一的纯山区县,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组成,有机质含量高、通气透水性好,为板栗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迁西县因势利导,以科技为引领,把发展板栗产业作为治穷致富的翻身仗来部署,陆续出台《板栗标准化栽培技术》等多个文件。昔日没人瞧得上的荒山野坡开始被老百姓抢着承包,全县人均占有板栗树达百棵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迁西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板栗的标准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板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张建荣说,2019年,“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第二站:在板栗产业研发中心,感受“研发”串起的板栗产业链
迁西县板栗产业研发中心成立于2005年,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培育板栗生产与加工的技术骨干。
“目前,我们已在迁西县东寨村建设高标准板栗科技园区100亩,在迁西县汉儿庄村建设板栗控冠修剪及授粉树配置示范基地200亩,在迁西县西荒峪村建设板栗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400亩。”迁西县板栗产业研发中心主任王凤春说,工作中,他们把基地作为林间课堂,邀请包括两名院士在内的19位专家组成服务团,持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在新技术推广方面,现在已辐射板栗20多万亩。
走进迁西县板栗产业研发中心的实验室,迎面而立的台式离心机、生物安全柜、臭氧发生器、气相色谱仪等,一下子在记者的脑海里营造了一幅热火朝天的科研场景。(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