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十三五”时期,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场保卫战为标志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亿万百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一些蒙受重污染之苦的地方群众更是充满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为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群众留住更多蓝天攻坚克难、全力以赴。
今年前11个月,河北有6个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19年,河北全省平均优良天数226天,较2013年增加77天,全省空气质量为6年来最好。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河北多地,探访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破题攻坚
从雾霾中艰难突围
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名城市中,河北最多时曾占据7个。
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河北有8个城市在内。
偏煤的能源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严重的大气污染给河北贴上了一张“黑色名片”。
抓住调结构的“牛鼻子”,河北从雾霾围城中艰难突围。
保定,曾头顶重污染城市“黑帽子”。
“今年保定完成最后83.02万户‘双代'改造,至此平原地区农村取暖基本实现散煤清零。”保定市发改委副主任尹绪龙说。
“过去一天擦好几次桌子。”高碑店市栗各庄村村民单增平说。四年前,她家通过“气代煤”改造,小煤炉换成了燃气壁挂炉。
“燃烧1吨散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电煤15倍以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说,散煤治理的意义不言而喻。
2016年以来,河北省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双代”工程,目前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对山区和坝上地区实行洁净煤兜底全覆盖。
迁安,工业重镇。
记者近日走访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球团生产线监测屏一组实时数据显示,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实时数据为2.9、3.3、32.64毫克/立方米,远低于河北省10、35、5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标准。
产业能源结构偏重是河北大气污染“病灶”所在。尤其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是大气污染重要源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