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域承德

兴隆实施“七项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感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兴隆县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兜底保障等“七项工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讯(通讯员吴亚平 杨汝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兴隆县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入实施扶贫脱贫“七项工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斩“穷根”。围绕“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不因贫困而辍学”目标,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扶贫保障政策,专门安排教育救助金100万元,对落实保障政策后仍有困难的1088名学生进行临时救助,累计发放教育资助资金5466万元,资助学生83827人次,做到了教育贫困资助“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12340人;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30个。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防“未病”。全面落实医保政策,县财政累计代缴医保金3321.6万元,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惠及178856人次贫困群众。持续提升医保能力,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强化商业医疗补充保险“第四重保障”,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

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住“安居”。按照贫困户必改全改、边缘户应改尽改的原则,“全覆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等级排查鉴定,深入实施危房改造攻坚,全县累计投入危改资金2.51亿元,实施危改工程21359户。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体老旧房屋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改造提升农村老旧房屋2397户。

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民需”。按照“定期排查、动态管理、优先保障”原则,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方式,累计投资2796.5万元,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涉及20个乡镇9405户30323人,全县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77处、分散打井1538眼。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挪“穷窝”。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共启动2078户、662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设集中安置小区(点)23个,安置1025户、3387人;采取自建房屋、自行购房和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1053户、3240人,2018年已实现全部入住。同时,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将集中安置小区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有机结合,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对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实施“一户一人就业”后续帮扶工程,累计实现产业扶持3491人、就业扶持2168人、培训扶持1347人。

推进基础设施工程惠民生。农村公路方面,大力实施通村公路和村内主街道硬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58公里、桥梁81座,88个贫困村通村及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农村用电方面,扎实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架设高压线路305.79公里,新建变电站4座,新增变压器262台,全县289个村全部具备通动力电条件。公共服务方面,全县289个行政村具备广播电视和光纤宽带接通能力,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方面,突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四项重点,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以生活垃圾水泥窑协同处置和农村污水集中处理为主体的全域垃圾和污水治理管控工程,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置率分别达到100%、80%。

落实政策兜底保障工程守底线。严格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按照分类保障、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原则,通过低保、特困供养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4800元,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43亿元、特困供养资金8280万元、医疗救助资金5829.9万元。

2020-12-0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6759.html 1 兴隆实施“七项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