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新光
“坝上蔬菜”早已成为一个农产品地域品牌,然而在坝上地区发展蔬菜产业,不可避免需要开采地下水,甚至超采地下水。随着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大,地下水位下降。与此同时,部分蔬菜品种产能过剩,滞销问题屡见不鲜。
如何解决发展蔬菜产业与超采地下水问题?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坝上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实施方案》提出,坝上地区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压减水浇地蔬菜、马铃薯种植面积,改种莜麦、胡麻、杂豆等抗旱耐旱作物,不再抽取地下水灌溉。逐步扩大“水改旱”(旱作雨养)规模,开展退水还旱、实行旱作雨养种植。
尚义县是完成压采面积较多的县域,截至目前,完成压采面积11万亩。“灌溉方式不断改变,由原来的大水漫灌,到喷灌,发展到现在的滴灌。采用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最新技术,比大水漫灌节水73%左右。”尚义县大青沟镇党委书记刘玉飞认为,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是坝上蔬菜产区今后发展方向,“退水还旱、压水压菜也倒逼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品牌塑造培育和壮大特色种植。”
摒弃过去粗放式种菜方式,剔除不适合种菜的地块,菜农种菜更加精细化。“2019年,全镇‘退水还旱’压减水浇地20836亩,2020年春季又压减水浇地10113亩。虽然压减了3万多亩水浇地,但全镇蔬菜总产量仅减少3%-5%,而且蔬菜品质越来越高。”刘玉飞表示。
凭借退减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尚义县吸引了雪川农业、谷之禅等域外企业落户。域外企业的进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也促进了作物品种种植的专用性。如雪川农业的主打产品是薯片,万亩商品专用薯基地的建设,丰富了全县马铃薯种植品种,使马铃薯种植品种趋向专用化。谷之禅则优化了全县莜麦的种植品种。品种的细分、优化,提高了作物的销售单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退水还旱农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